罕见!3头印太江豚现身惠州海域!

惠州发布 2025-03-20 12:31

日前,3头我国二级保护动物、有着 “微笑天使”美称的印太江豚畅游惠东县海龟湾海域,被正在当地进行科研项目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两年来,偶有在惠东海域发现印太江豚的踪迹。印太江豚的发现,凸显出惠东县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向好。未来,惠东县也将致力于全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生态持续高效发展。

“通过航拍影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背脊上的疣粒区很宽,这是印太江豚的一个典型特征。”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拍摄的视频可以看到,3头印太江豚在海水中肆意畅游,非常活跃。据该所科研人员介绍,当天下午3点左右,他们在海龟湾附近海域航拍监测时发现,平静的海面上突然出现1头江豚四处游动捕食,非常活跃,到了下午6点,又有2头江豚加入。这3头江豚捕食的地方位于港口海龟湾附近海域,距离海滩仅约90米。

科研人员认为,海龟湾附近海域的小型鱼类比较丰富,环境也较为适合它们生存。“这也是我们‘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实施以来的一个重要发现,我们后续将加大力度,对海域生物多样性以及捕食者的生存适宜性做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估。”

印太江豚

别名江猪、海猪,属鲸偶蹄目鼠海豚科。体较小,体长100~230厘米。头部钝圆,额部前凸;背部无鳍,沿背部中央有一条背脊,位于体背后部75%~90%处,接近尾部。体背面有成列的疣粒从背中部延伸至尾柄,形成疣粒区。背脊较低而宽,其疣粒区宽4.8~12.0厘米,上有10~17列疣粒。鳍肢中等大。体暗灰至中灰色,口缘和喉部有浅色斑。每侧上下颌各有15~22枚铲状的齿。鳍状肢呈镰刀形;整个身体呈苍白灰色,在背部和两侧有淡蓝色,最大体长1.7米。

江豚。图源: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印太江豚分布在东海、南海等海域,其生活在中纬度水深不超过50米的浅海,只在追逐猎物或社会活动时偶尔全身跃出水面或举尾。

印太江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内容来源:百度百科)

近年来,惠东大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给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环科负责人蔡进华介绍,这边海域此前也有江豚活动。“这里的水质是非常好的,我们常规监测都是一类水质,特别是去年有野生的海龟跑到沙滩来产卵。”

说到海洋生态保护方面,近年来,惠东县以海湾水质优良、洁净状况、生态系统、岸线湿地保护、和亲海环境等为基础,提出陆海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标,陆海统筹治理入海河流污染,推动8条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水质管理目标。同时,落实无人机遥感航测动态巡查,专职人员现场精细巡查,执法人员重点监督检查等措施,推动全域191个排污口规范使用,排污总量不断削减,带动海湾水质持续改善。推动各部门按海漂垃圾类别各自牵头负责督促治理,沿岸乡镇强化陆源垃圾管控和海漂垃圾收集,形成多方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沙滩和海面清洁干净。

同时,惠东县积极发动群众共同落实红树林新造、海草床培护、渔虾贝鸟养育等措施,保护典型海洋生境和生物多样性,推动考洲洋日益“鱼鸥翔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并以好招楼湿地公园、吉隆河亲海空间等建设项目为支撑,联动盐洲岛、考洲洋西岸景观带等,打造优质亲海空间,促进和谐共生的人海关系。

文/图(除署名外):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通讯员欧阳生 黎爱平 龙咏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