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丨郁南县建城镇冷水村:焕发西江古村的和美新魅力

云浮发布 2025-01-06 20:54

古村,古码头,古屋,古井,古人,古树。

云浮市郁南县建城镇冷水村,位于西江沿线,临江、邻水、依山的地理条件,加上200多年的建村史、深厚文化底蕴、“渔樵耕读”的传统,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西江之滨。

古村,古码头,古屋,古井,古人,古树。

云浮市郁南县建城镇冷水村,位于西江沿线,临江、邻水、依山的地理条件,加上200多年的建村史、深厚文化底蕴、“渔樵耕读”的传统,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西江之滨。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推进以来,作为第二批省定典型村,冷水村秉承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的思路,从村庄规划、产业导入培育、群众共建共享等方面着力,围绕“渔樵耕读,勤俭持家”的发展定位,探索“1154”工作法,通过锚定一个目标,绘好一张蓝图,凝聚五股力量,聚焦四点发力,稳步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焕发西江古村的和美新魅力。

交融于村民生活日常与市井烟火的“六古”

冷水村,200多年前余氏始祖迁至该村时,认为“余”谐音为“鱼”,有水才能养鱼,并且水要冷,才能使鱼生息繁衍,因而余姓人把该村称冷水。

冬日暖阳,走进冷水村记者看到,沿江的古码头上,满载而归的渔民肩挑手提,通过潺潺的石梯来到村里的渔业交易中心,鱼、虾、蟹……各种活蹦乱跳的西江水产琳琅满目。卖鱼的渔民、收鱼的商家、大嗓门的报数声、繁忙的交易中心,成为江边的一道风景线。从德庆县城过来收鱼的徐先生说:“冷水村河鲜品种多、品质好,货真价实,我在这里拿鱼已有两三年了,去年新建了交易市场,车子可以直接开到江边,方便多了。”

交易结束后,渔民、商家、附近村民围坐于江边石台、石凳,交流捕捞经验,分享市场信息,附近来的游客远眺西江美景、精选西江河鲜,精心加工的鱼干成为大家的最爱。据悉,由于货源质量上乘且供不应求,冷水渔民们每天人均收入可以达到330元。

绕过交易市场走进村庄,雕梁画栋的古屋、出了两位进士的锦堂书室、直通古书室的青云巷、开村的第一间屋——中宪第大屋、文物保护单位余公祠、古树公园、上世纪80年代前承载全村饮用水的古井……无不彰显冷水村的厚重历史与现代繁华。曾经的“六古”交融于村民生活日常与市井烟火,成为和美乡村生活常态。

“1154”工作法助推典型村建设跑出加速度

“西江水畔古树生,古韵渔美树新风。”

自纳入“百千万工程”第二批省定典型村以来,冷水村围绕“渔樵耕读,勤俭持家”的发展定位,探索“1154”工作法,通过锚定一个目标,绘好一张蓝图,凝聚五股力量,聚焦四点发力,稳步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焕发西江古村和美冷水新魅力。

锚定一个目标。冷水村升级打造了村入口、小公园、小广场、青云码头、青云巷、天际江景打卡点、古树公园等节点,聚力打造“西江沿线最具风情‘古渔村’、云浮西部休闲旅游‘绿美村’和郁南北部乡村振兴‘样板村’”。

绘好一张蓝图。冷水村有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建、激励后人的状元故事、见证时代变迁的古朴码头……规划通过深挖“古井风韵、古建风雅、古人风华、古驿风光、古树风景、古村风采”,打造独具古韵的冷水“典型村”。

凝聚五股力量。通过汇聚支部力量、社会力量、互助队力量、志愿者力量、对口帮扶力量,建立3支48人的“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通过探索采用置换法,参考过去工分制的经验做法,如已集中建设好的禽畜集中圈养区统一采用树脂瓦,每个鸡棚棚顶树脂瓦价格350元,投工3.5天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民即可进行兑换。

聚焦四点发力。冷水村围绕村庄建设、产业发展,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规划布局、村民增收致富、推进村民自治。打造“四小园”24个,建设美丽庭院16户。围绕渔业、南药三叉苦种植加工、蚕桑业三方面进行导入培育。在稳定渔民收入同时,积极流转农户土地,以“合作社+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带动村民以资源入股模式和郁南县荣顺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同时,以“四个万家”联系群众活动、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和“干部夜访”方式推进基层治理,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党建工作法,推动基层党建与“百千万工程”实现深度融合。

“接下来,郁南县建城镇冷水村将以渔美‘六古’为纽带,通过巧做渔产业、精做鱼美食、活做娱乐园,着力构建渔+鱼+娱为一体的文化休闲体验体系。助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跑出加速度。”冷水村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罗强 区伟东

【编辑】甘得意 陈敏贤 秦小青 区云波

【校对】李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