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视频,一起云逛展接“福”!
视频|开年必逛!东莞这场文物展藏了50个“福”等你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壶的“壶”与“福”谐音。因为发音相近,壶常与福气联系在一起,被视为招财纳福的吉祥物。从古至今,壶这一器型也多为收藏者喜爱。
春节期间,东莞市博物馆开年新展“亦善亦美——尹黎栓、叶妙玲伉俪捐赠瓷器展”颇受市民欢迎。展览展出东莞市民尹黎栓、叶妙玲捐赠的108件/套瓷器,其中仅壶器就有50余件。不少市民观展赏壶,在博物馆接福过大年。
展览分为注春佳器、茶风西渐、琼浆美器、文房清供四部分,带领观众品读茶壶、酒器、文房用品等多样器型中的瓷器之美,将持续展出至4月6日。
一捧瓷土,抟埴成器,穿越千百年时光,依旧熠熠生辉,它承载着万千匠心,演绎着无数的美丽与传奇。
在我国古代,壶是广泛使用的一种器皿,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演变出丰富的形制和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玉壶冰心”表达自己的光明磊落与坚贞执着。
据了解,明代人一改此前以煎、点为主的饮茶方式,改用汤壶煮沸水烹茶叶,由于饮用时需以茶壶将茶水注入茶杯,故这种新兴的茶壶也被称为“注春”。陶瓷的注春壶“不夺茶气”,不但在明朝本土流行,还远销欧洲。
“茶壶是此批藏品非常突出的亮点,壶上有很丰富的细节。”展览策展人、深圳市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郭学雷表示:“展览使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辅助,其中就包括很多茶画,希望能引导观众在欣赏瓷器本身的同时,更加系统地了解茶文化的变迁以及瓷器外销的历史。”
展出的茶壶中,有两件用于外销“洋桶壶”格外特别。其壶身为陶瓷,提梁为铜制,其中一只的壶嘴和壶盖均镶有铜边。这一设计流行于清末民初,是应泰国客商要求、适应当地民间风俗习惯的一种独特形制,见证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壶还可以作为酒器。在展览第三部分“琼浆美器”中,展览展出了执壶、长杯、酒注等多种类型的酒具捐赠品。
瓷器之美,存于形;捐赠善举,美于心。投身收藏爱好20多年来,尹黎栓走遍全国很多城市,甚至远赴海外寻访藏品,“过程中有苦有甜,有捡漏的喜悦,也有打眼的失落。”此次将所收藏的“心头之爱”尽数捐赠给莞博,他却没有不舍得,“东莞市博物馆是我自己家乡的博物馆,也是这些藏品最好的归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有在博物馆,才能有更多人欣赏并喜欢它们。”
蛇年新春,让我们走进博物馆,一起探寻文化根脉,品鉴瓷器之美,感受这份亦善亦美。
文字:南方+记者 马新杰 王颖
视频:邓浩
设计:孙沛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