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珠海战法丨三年如何初见成效?珠海部署“百千万工程”六大攻坚行动

作者 王韶江 2025-05-08 11:43

近日,珠海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印发《珠海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全面部署县域经济发展攻坚、镇域功能品质提升攻坚、全域未来乡村建设攻坚、城乡融合发展攻坚、改革创新攻坚、全民参与攻坚等六大攻坚行动。

《方案》彰显珠海特色,提出联动港澳做大做强澳珠极点、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建设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首发市”、高标准打造广东最美海岛、全域盘活闲置农房打造“共富村落”等一批具有特区辨识度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塑造全国叫得响的特区改革品牌。

5个方面制定预期标志性成果

当前,珠海正以率先实现全域现代化的更高标准推进“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持续深化集成式改革,锚定“三年初见成效”苦干实干,推进珠海“百千万工程”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成效、创造更多亮点。

此次《方案》从县域产业、海洋经济、镇村风貌、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等5个方面制定三年预期标志性成果目标,明确提出一系列综合性、战略性的硬指标、硬成效。

《方案》提出,经过三年(2023-2025年)努力,将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县域经济能级量级迈上新台阶。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元,形成1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带和4个超10亿农业产业带。

——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100亿元,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建模出海”走向全国,全市养殖总水体达到150万立方米,海域养殖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种业“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最美海岛名片享誉全国。

——特区镇村展现岭南风珠海韵新图景。典型镇村建设成效走在全省前列,14个美丽圩镇全面建成,70个村(居)农房风貌连片提升,美丽宜居乡村达标率100%,区镇村三级农房盘活机制全面建立,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不断涌现,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迈上新台阶。

——东西城乡融合发展上升新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持续缩小,人均GDP突破18万元、稳居全国前列。三年新增8.6万个公办学位、160家医疗机构和1家三甲医院,东西双城半小时交通圈、农村15分钟生活圈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城市样板基本建成。

——特区改革创新焕发新动能。北斗规模应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跨村抱团发展等经验做法全市推广,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集约高效利用,资金、人才等要素精准下沉,形成一批全国叫得响的特区改革品牌。

部署六大攻坚行动

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部署六大攻坚行动。

攻坚县域经济发展,珠海将联动港澳做大做强大湾区澳珠极点,加快建设珠海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打造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首发市”,向海图强壮大海洋经济,加速推进珠西都市圈“三大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西部城市中心、珠西科学城。

攻坚镇域功能品质提升,珠海将全域建设美丽圩镇,加快平沙镇从“中心镇”建设成为“小城市”,基本建立政府积极有为、各方踊跃参与的圩镇和乡村建设运营动力机制;强化镇联城带村功能,活化利用香洲埠、南屏、唐家等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斗门旧街、红旗糖厂等文旅消费热点,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高标准打造广东最美海岛,丰富海岛多元旅游业态,大力发展海岛高品质酒店和特色民宿集群,打造桂山运动船艇、担杆潜水、万山海钓三大水上运动基地,力争2025年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完成12千米海岸线整治修复。

攻坚全域未来乡村建设,珠海将全面提升农房风貌打造“美丽乡村走廊”,开展未来乡村建设,打造10个未来乡村试点。深化黄杨宋莲等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培育“珠字号”品牌带动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智慧农场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推广“渔草共生”绿色养殖模式;全域盘活闲置农房打造“共富村落”,实施闲置农房盘活计划,全域推广三灶镇、莲洲镇闲置农房托管运营经验,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等多元化运营模式,推动金湾区、斗门区分别盘活500、1500套农房;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提升乡村运营水平,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村落景区”。

攻坚城乡融合发展,珠海将深化“绿美珠海”生态建设,推动“交、农、文、旅、商”深度融合;支持各区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入推进“薪火培基”,推动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100%达到国家基本标准、45%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提升农村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服务水平,推动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96%,发展智慧健康、休闲康养等银发经济新业态,推广和园·颐养模式,建设跨境养老服务高地。

攻坚改革创新,珠海将深化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跨境跨区政务服务协同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村承包土地规范流转,探索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优化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力争2025年新引进各类人才超8万名;激活土地要素潜能,将用地指标优先向重大平台、项目等倾斜,安排不少于10%的市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推广“福安·幸福里”经验做法,深化推广南水镇“跨村抱团”飞地经济模式,探索跨镇域留用地统筹开发与产业协同新机制‌‌。

攻坚全民参与,珠海将进一步深化组团式纵向帮扶,推动部门、院所等资源集聚镇村;激发企业参与热情,鼓励动员国企、民企、商会参与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双百行动”,优化升级市内“高校联区镇”行动,推进高校与市直部门组建产业联盟、文旅联盟等;引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海内外侨胞等深度参与,积极组织动员华侨华人参与“百千万工程”,持续打造珠海侨文化品牌,成立港澳青年珠海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积极引导港澳人士参与乡村和海岛发展,凝聚港澳力量强大合力。

从推动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到提出培育选树乡村运营人才、培育镇村“首店经济”、发展乡村直播产业、促进国企“产业下乡”等举措,此次出台的《方案》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补齐短板,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发力点,在群众可感可及的领域深化改革。

随着“百千万工程”三年攻坚战全面铺开,一个城乡共融、陆岛共生、率先实现全域现代化“新珠海”图景逐渐清晰。

采写:南方+记者  林郁鸿  王韶江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钱文攀

编辑 蔡如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