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晨,春和景明。走进金平区鮀莲街道胜隆社区的“胜意佳粿”粿品工坊,“粿手”们正有条不紊忙活着。拌料、揉面、包馅、成型、上锅……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工坊内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精致的粿品。
与普通粿品店不同,“胜意佳粿”粿品工坊的出现,背后得益于“党建+强村公司”模式的探索。过去,胜隆社区资源匮乏,深陷发展困境,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如今,这个小小粿品工坊,第一季度就实现营业收入近5万元。
“小粿品”撬动“村经济”,一场“强村经济”的热潮正为胜隆社区的集体经济注入循环动力。鲜红的党旗不仅飘扬在田间地头,更扎根在“强村公司”的生产线上。
在“胜意佳粿”粿品工坊内“粿手”们正忙碌制作。
在“胜意佳粿”粿品工坊内“粿手”们正忙碌制作。
▎粿品工坊正式运营
什么是“强村公司”?即是在“产权清晰、收益归村”的原则下,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为目的,根据各村地理位置、村内资源、经济实力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
据悉,这类企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或入股县、乡级联合发展平台等,以项目联建等形式统筹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
胜隆社区为何会成立“强村公司”?
“过去,村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守着一亩三分地干发愁,发展别提多难了。”村支书林玉微道出缘由。原来,偏居一隅的胜隆社区,常住人口仅有520人,总面积只有0.02平方公里,因资源匮乏,一直以来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常常入不敷出。
“低质低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增值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社区干部的‘老大难’问题。”林玉微说。
穷则思变。去年,借助汕头推行先锋工场的东风,金平区鮀莲街道党工委谋划探索“党建+强村公司”模式,集体经济薄弱的胜隆社区被列为试点。
去年底,在各方支持下,“胜意佳粿”粿品工坊正式揭牌运营。
▎一季度营收近5万元
“快来尝尝刚出炉的红桃粿。”当工坊里的蒸笼上冒起阵阵白烟,热情的麦姨向邻里街坊招呼道。
自成立以来,工坊里的娘子军都是做粿的好手。麦姨告诉记者,以前她外出撬生蚝,有时候得跟船出海,人一老就遭不住,现在就近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帮补家用。
如今,胜隆社区的粿品渐渐打响名气。
如今,胜隆社区的粿品渐渐打响名气。
据了解,“胜意佳粿”粿品工坊自运营以来,通过整合资源、挂钩共建、精准营销、多元发展,不断拓宽销路。特色的馅料、绝佳的风味、过硬的出品,让工坊成了远近乡里响当当的“强村公司”。
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凝聚着党建智慧与村民心血的“共富工坊”,就实现了近5万元的营收。
“这个数额虽然不多,但对于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胜隆社区来说,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林玉微说,如今工坊不仅卖潮汕粿品,也经营莲藕粉、米酒等特色农产品。今年以来已承接项目十余个,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挖掘了本地特色,更带动了一批村民增收。
▎集体经济“盘活”
从“小作坊”到“共富工坊”,“胜意佳粿”粿品工坊的探索,让胜隆社区从过去“外部输血”转向“自主造血”,蹚出一条以党建引领为集体经济破局突围的特色路径。
“让村里来成立这个企业,以前是不敢想,现在是不敢信,一来我们都是农民,二来也不懂经营,没想到真的能赚钱。”林玉微表示,接下来,工坊不仅要在线下对接商超餐馆,还要线上直播带货,让老味道焕发新活力。
随着“百千万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鮀莲街道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过程中,以运营乡村思维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因村制宜构建“强村公司”,为集体经济注入循环动力,逐步实现强镇兴业富民。
如今,该街道不仅乡村风貌逐日翻新,社区集体经济更是在党建领航驱动下实现提质增效,农民的“口袋”鼓起了“幸福包”。
“欢迎更多年轻人和我们一起‘创业’,一起强村,共同致富。”作为村支书,林玉微对未来发展充满了期望。
南方+记者 杨立轩
通讯员 周晓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