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理工学院的工程实训中心,廖镇坡同学正仔细调试着一台超声波焊接机器人。五年前,他还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生,如今已是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这样的“逆袭”并非偶然。近年来,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通过“中、高、本”协同培养体系,正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输送机电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如今,通过改革与实践,韶关学院已实现协同育人学校、类型、专业、学生“四增多”,协同育人学校已从最初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所增加到5所高职、1所中职。
一组组数据诉说着变化:去年高本衔接学生转段升学率超96%,技能资格证获取率、就业率均100%,考取研究生15人……中高职学生向本科、研究生发展的通道已然畅通。
破题: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
“过去中高职与本科课程存在断层或重复,现在通过能力标准衔接实现平滑过渡。”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院长黄长征展示着与中高职学院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多年实践,依据职业能力层级发展有效衔接理论,基于DACUM职业分析法,分层解构中职(基础技能)、高职(核心技能)、本科(创新技能)职业能力目标定位,形成可操作的培养阶梯。
在校企共育中,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有效检验。学院与深圳市智佳能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合作颇具代表性,他们共建的“智佳能”产业学院班,有4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学业的最后一年,他们将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年顶岗实习,深度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结合实际项目提炼毕业设计课题。
“双师制”和“双教学”模式结合,再通过“做真题、真做题”,让一批批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诞生。参与了产业学院班的李嘉杰同学,深度参与了企业的锂电池化成设备的研发,被企业授予优秀实习生称号。
世界大赛上,这批学生的表现同样亮眼。在2024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能源动力与材料赛道总决赛争夺赛中,黄志森、徐佳文、张锦荣斩获铜奖。
这得益于韶关学院与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的3+2协同育人项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校企深度融合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愈加明晰。
突围:构建技术人才成长生态圈
在韶关学院,一场深化“产·教·赛·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开展许久。
多方参与共建,打造“校-校-企”三元育人模式——共建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同时,创新职业能力培养的产教融合的“四进”机制: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授课、学生进企业项目实战、教师进企业挂职、行业标准进教学评价。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乳源东阳光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等1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均与学校深度合作。在学生实习、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引导、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深度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已成机制。
张燕金是乳源东阳光机械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也是学校“熟客”,他多次到校为学生开展创新方法讲授。
利元亨公司里,学生们深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特别是在机器视觉人才培养方面,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的理论、编程能力的学习后,进入到企业。
2022届24名参与利元亨公司产业班的毕业生,有21名学生毕业时与企业签订入职协议。他们经过岗前培养,能快速融入企业的项目开发,部分学生未来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实训中心,新一批“智能产业班”学生正在调试智能分拣设备。黄长征指着墙上的成果展板说道:“我们今年又与韶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起完成了一个中职起点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七年一体化中本贯通协同育人项目的申报,让更多孩子通过职普融通实现人生价值。”
当实训车间再次响起设备运转声,这场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的改革,正在为“粤北智造”培育新一代生力军。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龙迎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