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虾塘新生代”破局传统养殖,带领一群养虾人“时代觉醒”;当“乡村整容师”用闲置地开民宿,带动家乡文旅产业升级;当“海归农场主”跨界玩转生态农业,探索食品健康蓝海市场……在肇庆高要区,一群有为青年正以灼灼芳华,为镇域产业注入青春动能。
值此五四青年节,我们循着肇庆高要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足迹,聆听当代青年与县镇村的青春对话,看高要如何借青春之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机。
上午十点,在肇庆市高要区的绿存水产罗氏沼虾流通中心,一箱箱活虾被搬上冷链运输车,送往全国各地。“每天大概有2万斤罗氏沼虾从这里发出,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绿存养殖户合作社主理人、90后“虾塘新生代”梁光铖说。
神符山下,遍布着高要万亩虾塘。龙炼强 摄
神符山下,遍布着高要万亩虾塘。龙炼强 摄
2020年,他辞去银行的稳定工作,回到高要区莲塘镇,接手了家里300亩罗氏沼虾塘。面对乡亲邻里的疑惑,这个从小在虾塘边长大的 “新生代”心里清楚:“父辈靠天吃饭的养殖模式早已难以为继,必须用新办法破局。”
颠覆性的转变,首先体现在养殖理念上。对于童年的梁光铖来说,养虾是件“苦差事”,甚至让他暗暗发誓“长大后绝不当虾农”。“管理100亩的虾塘就比较吃力了,但我爸要打理300亩,所以我从小就得帮着家里干活。”梁光铖熟悉养虾的全流程,深知“单打独斗”的养殖模式既辛苦又低效,这些经验促使他成立了绿存养殖户合作社,推动罗氏沼虾养殖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
五年间,他联合20多户虾农抱团发展、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还与强村公司强强联手,不断壮大养殖、流通、交易等环节的规模。截至目前,梁光铖累计联合近30名养殖户入股,集约管理近2000亩虾塘,采取“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虾农提供统一的虾苗、饲料以及技术指导。在严格的养殖标准下,虾塘亩产量从300斤成倍增长至600斤,亩产值提升至2万元。
“家乡的虾好,但是销路窄、卖不上好价钱,实在是太可惜了。”梁光铖说。在他儿时的记忆里,中介带着客户上门收虾是传统,这种受制于人的销售模式让养虾的利润不断向外流失。如何才能改变“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的局面?他认为必须主动寻找市场,对接终端,打通从田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一部随时接单的手机、一支记录数据的水笔、一个写满客户需求的本子,如此简易的办公设备,却促成了每日交易2万斤的罗氏沼虾。没有现成的销售渠道,他就顶着烈日跑遍水产市场寻找机会;为了稳定客源,他建立几十个微信群,挨个对接客户需求。加上借助强村公司的国资背景解决开票难题,合作社年营业收入有望从4000万突破至数亿元。
20世纪90年代前后,肇庆大规模引进第一批罗氏沼虾,经过30多年的产业发展,如今罗氏沼虾畅销全国,这背后是历代“养虾人”的经验更迭。在这位年轻人的带领下,肇庆的罗氏沼虾产业从“一个人的战斗”变为“一代人的觉醒”。
生猛鲜活的罗氏沼虾。李杰 摄
生猛鲜活的罗氏沼虾。李杰 摄
近年来,高要区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立足本地罗氏沼虾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像“梁光铖”这样的一批“虾塘新生代”,正是这片“试验田”上的“排头兵”。
通过手机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虾塘的增氧投喂情况、上传养殖数据让转化率清晰可见、利用鱼虾病害检测中心降低损失风险……在“虾塘新生代”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养殖户开始转变观念,加入到科学养殖的行列中来。
年轻人到底能为乡村带来什么?梁光铖认为“是敢想敢试的魄力和勇气”。“在一次次从0到1的尝试中,撕开市场壁垒,改写产业格局,把效益留在当地,把主动权攥在手里。”他说。
策划:赵进
统筹:吴帆 王焌鑫
采写:刘宇恒
设计:张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