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味道鲜美,
古人留下千古绝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赞颂它的美味。
在现代海鲜市场和餐桌之上,
它也是备受青睐的食材。
然而,网上有流言说
鲈鱼重金属、胆固醇、嘌呤含量都很高,
这是真的吗?
“鲈鱼重金属超标”是常见误区
水体中的一些重金属,如汞、铅、砷、镉,可以通过水体或者含有重金属的藻类等,在鱼体内不断富集,而且代谢时间很长。不过,鱼体内重金属污染情况也和不同海域、鱼的种类和年龄等因素有关。
国内一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石斑鱼、金线鱼、鲶鱼、鳜鱼等肉食鱼显示出了较高的汞含量。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也有关于鱼体含汞水平的提示,其中也列出了如金目鲷鱼、剑鱼、方头鱼、大目金枪鱼、蓝旗金枪鱼、旗鱼、鲨鱼等汞含量较高的肉食鱼。
至于“鲈鱼重金属超标”的说法,其实是常见的认知误区。
我国最新的第六次总膳食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居民通过水产品的铅、镉、汞、砷暴露量低于相应的健康指导值或基准剂量。因此,正规渠道购买的鱼类等水产品是安全的,不必太担心。
鲈鱼的胆固醇含量并不高
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摄入过多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因为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大多也富含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影响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低胆固醇含量(即每100克可食部中胆固醇含量低于100毫克)的水产品还有带鱼、三文鱼、大闸蟹、海参和海蜇等。
实际上,我们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跟食物中胆固醇含量并没有直接关系。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大约70%—80%是由肝脏合成,只有小部分是来自膳食胆固醇;而且鱼类等白肉脂肪含量更低,适当吃鱼类水产品,少吃点猪牛羊肉等红肉,对心血管健康还更有利。所以,正常人适量吃鲈鱼并不用担心胆固醇。
嘌呤高不是鲈鱼特有的
鱼肉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吃鱼能让身体收获很多好处,但近年来人们对鱼类嘌呤含量的关注也逐渐“升温”。
鲈鱼的嘌呤含量确实比较高,《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中的数据显示,鲈鱼的嘌呤含量大约是165毫克/100克(鲜重),属于高嘌呤食物。但这不是鲈鱼特有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鱼类水产的嘌呤含量都挺高。
根据广东省中医院发布的信息,对鱼类进行了低、中、高嘌呤三个等级区分:鲢鱼、乌鱼、罗非鱼、泥鳅、鲨鱼、秋刀鱼、鲑鱼等是高嘌呤;金枪鱼、鳝鱼、鳗鱼、鲫鱼、鲶鱼、鲻鱼、黄花鱼、鲑鱼、红鲤鱼、草鱼、大比目鱼等是中嘌呤;鳜鱼是低嘌呤。
对于鲈鱼这一高嘌呤鱼类,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则要尽量避免,少吃甚至不吃。对比起鱼皮和内脏,鱼肉的嘌呤含量要低很多,因此,选择吃鱼肉比选择吃鱼皮和内脏要更容易控制嘌呤的摄入;同时,嘌呤是一种水溶性分子,能够通过高温水煮从原主体内流失在外,采用蒸、煮、焯等烹饪方式能让鱼肉中的嘌呤含量降低。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总的来说,
正规市售鲈鱼的重金属风险很低,
胆固醇含量也并不高,
是安全且营养的鱼类,
健康人群可以放心吃。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
要控制嘌呤的摄入,
应该尽量不吃鲈鱼,
实在想吃也要注意控制食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