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内直达港澳!全国首批“海空一体”口岸跨境直升机航线通航
11月6日上午,伴随着跨境直升机升降的轰鸣声,深圳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启用跨境直升机出入境功能。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坤生出席深圳国际邮轮母港跨境直升机首飞仪式,深圳市口岸办党组书记、主任刘卫翔参与活动并发表致辞。
据悉,两条航线正式运营后,深圳蛇口至香港岛、澳门的在途交通时间将分别缩短至20分钟、15分钟以内,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高效交通圈”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区域深度融合与口岸经济、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两条航线正式开航
20分钟“空中走廊”助力要素高效流动
当天上午,深圳国际邮轮母港迎来历史性一刻:在1号泊位,两架次来自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简称“东部通航”)的跨境直升机搭乘着首批乘客,先后完成从澳门国际机场至蛇口、从蛇口至香港信德机场的飞行。这不仅填补了深圳至澳门的直升机航线空白,也为深圳蛇口至香港机场增加了新的选择。
广东省口岸管理部门、深圳市政府及相关市直部门、中央驻深单位、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关部门代表,以及口岸经营单位、航线运营单位等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关键时刻。
“时间就是竞争力。”航线的开通获得企业代表的广泛认可,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职员往返深港、深澳处理紧急事务、参加重要活动、抢险救援、观光旅游等提供极大便利,助力区域更加紧密对接国际市场。
深圳市口岸办副主任姜成峰表示,作为低空经济在跨境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应用场景,这条高时效性的“空中走廊”将有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特别是深港澳三地之间的人才、资本、信息等高端要素快速流动与优化配置,是深圳口岸在提升跨境交通便利化水平、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促进商务和人员往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具体实践,是深圳“十四五”期间口岸通关模式创新的标志性事件,对促进深圳与香港、澳门跨境低空经济、口岸经济发展与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航线的常态化运营也将为低空航路规划、飞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积累宝贵经验,助推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
查验单位、深港澳多方通力合作
共建“海空一体”复合型口岸新标杆
首航过程中,流畅的衔接与高效的通关,充分展示了深圳新口岸模式下“海空联运”的无缝对接优势。此次深圳国际邮轮母港跨境直升机航线的启用,并非是在现有物理空间基础上的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与系统创新口岸功能、查验流程、管理机制,创造了“一体两用”的新型口岸形态,是内地先例。
据介绍,在市口岸办牵头统筹下,深圳海关、深圳边检总站给予大力支持,深圳口岸相关部门在参考空港口岸标准先行先试,集约利用现有口岸设施,优化整合口岸查验资源,部署调试直升机查验相关系统,建立统一高效的通关协调保障机制,为旅客带来便捷通关的优质体验。
在谈及如何实现旅客“无感”通关时,蛇口海关旅检综合业务科副科长付淑珍表示:“我们全面了解执飞公司通航计划,优化航空器、飞行航线海关备案流程,有效压缩备案时长。同时,主动对接企业明确申报要素,指导企业通过‘单一窗口’提前线上申报,提升通关效率。我们与口岸监管部门、邮轮母港积极配合,科学设计旅客、机组人员及行李物品的通关流程和动线规划,制定通关最佳路线,让旅客通关高效顺畅。”
深圳边检总站蛇口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赵卫东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我们积极对接跨境直升机业务需求,优化查验流程,强化科技支撑,全力保障直升机旅客安全、顺畅、便捷通关。下一步,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移民管理局便民利企改革措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边检力量。”
跨境直升机功能顺利启用,更是深港澳三地政府部门协同联动不断走深走实的生动体现。在跨境直升机功能项目启用前期,三方就口岸通关方式、航线规划、标准对接等开展了多轮沟通,确保项目既符合三地法规要求,又符合运营实际,进一步深化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今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指出“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网络持续织密,资源要素将更加充分流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提升。
采写:南方+记者 崔璨
摄影/视频:南方+记者 鲁力
剪辑:王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