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
我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全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广东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许多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和拓展路径。
《环境》杂志、“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创新案例】宣传,集中报道各地各单位的好个案好做法,宣传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好经验好模式,不断塑造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敬请读者垂注,欢迎各地各单位及时报料、踊跃投稿。联系电话:020-85516996、85517020;投稿邮箱:hjzzs@163.com。
“菠萝猪肉”成绿色名片
在湛江市徐闻县,35万亩菠萝田如同金色的海洋,每年产出超70万吨菠萝,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菠萝之乡”的美誉名不虚传。然而,伴随菠萝产业蓬勃发展的是加工环节产生的大量菠萝渣。如今,徐闻正通过创新实践,让这些曾令人头疼的固体废物“焕发新生”,逐步构建起“种植—加工—养殖—种植”的“无废菠萝产业链”。
徐闻菠萝种植基地——“菠萝的海”
产业繁荣背后的“甜蜜烦恼”
走进徐闻县一家菠萝加工厂,在机械轰鸣声中,新鲜菠萝经去皮、切块、清洗等工序,变成了一罐罐美味的罐头或一杯杯清爽的果汁。但在生产线末端,堆积如山的菠萝渣却成了企业的“心病”。
“我们厂每天加工50吨菠萝,产生的菠萝渣就有20吨左右。以前没好办法处理,只能拉去临时堆放,不仅要付运费,还担心污染环境。”该厂负责人无奈地说。据初步统计,全县年加工菠萝量约30万吨,按每吨菠萝平均产生0.4吨废渣计算,年产生菠萝渣约12万吨。
这些菠萝渣富含糖分和纤维素,若随意堆放,2—3天就会腐烂变质,不仅容易散发异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产生的渗滤液甚至可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菠萝加工产生的菠萝渣
政企合力破解废渣难题
为破解这一困境,徐闻县引入龙头企业,开始探索菠萝渣资源化利用路径。2024年开始,湛江市生态环境局进一步谋划推进徐闻“无废县”试点建设,通过深入调研徐闻县域固体废物现状,识别菠萝产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并综合评估技术可行性与产业协同潜力,提出依托徐闻县菠萝产业,围绕菠萝渣就地肥料化、饲料化资源利用路径,支持建设菠萝渣生产猪饲料、发酵制造生物有机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打造“无废菠萝产业链”,助力徐闻县菠萝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支持下,京基智农在徐闻投资建设菠萝渣综合利用项目,开启了“变废为宝”的新尝试。
京基智农菠萝渣资源利用项目
京基智农徐闻基地内,运来的新鲜菠萝渣先经过粉碎后转运至发酵车间,与米糠粕、豆粕等原料按比例混合后发酵。随后再按比例添加进入饲料生产,制成优质的猪饲料。菠萝渣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菠萝蛋白酶,能有效促进猪只的肠道吸收和降低粪臭。
京基智农徐闻基地投用“菠萝饲料”
该项目每年可消化菠萝渣1万吨,生产饲料4万吨。项目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使用菠萝渣饲料的生猪,提高猪只日增重5%以上,料肉比降低0.05以上,降低单吨饲料成本10元/吨,同时减少猪舍氨氮排放25%以上。此外,菠萝渣发酵饲料含有有机酸、酶和益生菌,有助于猪只消化吸收,让猪肉沉积更多鲜味氨基酸和肌苷酸,形成独特果香的“菠萝猪肉”。
闭环循环构建“无废”新模式
京基智农的实践,串联起徐闻菠萝“种植—加工—养殖—种植”的闭环产业链。从产业逻辑来看,菠萝种植提供原料,加工产生的废渣用于养殖,养殖产生的粪污转化为种植所需的有机肥,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圈。
徐闻“无废菠萝”产业链示意图
未来规划:构建体系,深化“无废”实践
下一步,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将与徐闻县人民政府协同发力,保障“无废菠萝”模式可持续发展。
· 完善菠萝渣收集体系。科学规划收运网络,确保菠萝渣应收尽收、规范转运。
· 拓展资源化利用渠道。引导支持企业及科研机构探索菠萝渣生产牛饲料、高附加值产品等多元化高值利用路径。
· 强化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依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围绕无废菠萝产业链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推动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 加强全链条环境监管。建立健全从产生到应用的全程监管机制,压实责任,严防二次污染。
通过政企联动、系统推进,力争2025年底实现全县90%以上菠萝渣资源化利用,将“中国菠萝之乡”打造成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名片。
从令人困扰的菠萝渣到循环利用的“猪黄金”,徐闻菠萝产业的“无废”转型,正书写着广东农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湛江环保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