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入厂、兴农,一个东北汉子在东莞的“闯”与“守”|莞邑人物周刊

作者 官小群;戴双城 2025-11-13 06:31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里,藏着无数人的闯荡梦。

1993年,东北人董斌,毅然辞去辽宁的铁饭碗工作,背着行囊一路南下,扎进了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挤进了亚洲最大制鞋厂裕元鞋厂——这是他一往无前的“闯”。

谁也没想到,这个与土地无缘的城里人,人生下半场竟会与农业紧密相连。凭着一颗“做农业必须有良心”的初心,他躬身入局,扎进精准扶贫的田间地头。

后来,他成为东莞市政协委员,为民生建言;奔走于云南昭通、广东韶关、贵州铜仁的深山,为“土货”搭桥,让山珍变成“尖货”——这是他一心扎根的“守”。

从东北到东莞,从流水线到稻花香,董斌把一段南下闯荡的岁月,过成了紧贴土地、富有温度的人生故事。

南下

从一枚硬币开始的闯荡

董斌的南下故事,开局就写满了勇气。

1993年的春天,坐了三天两夜绿皮火车的董斌,在广州火车站刚刚落脚,听着附近人说,东莞和中山好找工作。

董斌掷出一枚硬币定去向,命运将他引至东莞。机缘巧合下,他进入当时亚洲最大的制鞋企业——裕元集团。这家企业主要为 Nike、Adidas、Asics、New Balance 等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生产鞋子。

那是一个看似寻常的傍晚,命运的分岔路,常常伪装成日常的瞬间。

刚刚进厂没几天的董斌,看见一个人正对着熄火的摩托车一筹莫展。他没有多想,习惯性的热心肠驱使他走上前,俯身,利落地处理了火花塞上的积垢,车子瞬间轰鸣起来。

对方连连赞叹:“你好厉害啊!是哪个部门的?”董斌随手摘下厂牌递过去,回答道:“我是总公司工程部的。”

他并不知道,这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已成为他人生剧本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伏笔。他更不知道,眼前这位被他帮助的人,正是裕元鞋厂总公司的陈经理——一个足以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贵人”。

一次不经意的善意,像一粒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就此荡开。

次日,他便收到了那句简单的、却重若千钧的邀请:“明天这个时候你到写字楼找我。”董斌就这样被调去了办公室工作。

佩戴上金黄色的总公司厂牌不久,考验便接踵而至。

陈经理派他前往集团旗下刚收购的一家鞋厂。那里有六千多名工人,在90年代的广东,工厂时有劳资纠纷。

面对黑压压的罢工人群,年轻的董斌没有片刻犹豫。他一步踏上一张桌子,抓起喇叭,操着一口清晰的东北话划破喧嚣:“大家都坐好!”指令震慑了躁动的人群。

在取得这短暂安静的空隙,他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他立刻让保安将带头闹事的人扭送出去,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稳住了局面。

风波平息二十多天后,一项新的任务交到董斌手中——返回总公司,梳理参加集团一年一度的固定资产大盘点的相关资料。

对于刚刚接手新工作的他,这并非易事,他需要厘清复杂的平面图,将每一件固定资产与编号精确对应,千头万绪,考验着耐心与细致。

那时总公司规定,写字楼夜间九点必须熄灯。然而就在那个深夜,出差刚回来的董事长恰巧到办公室取东西,却看见一间办公室灯火独明。

推开门,原来是董斌正埋首于成堆的图纸与清单。

他默默地走到董斌身边,“你是谁,你怎么还在这?”董事长问道。

总部董事长极少到访大陆的办公室,董斌并不认识对方。他见状礼貌起身,诚恳回应:“您好!我是新来的经理助理董斌。明天集团要开展重要的资产大盘点,我还有不少地方没摸清,想着笨鸟先飞,今晚连夜梳理核对,避免出现纰漏。不知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董事长很和蔼地笑了笑说:“没事,你很好,早点休息。”

深夜的灯光,映照出的不仅是勤恳,更是一种可贵的担当。

很快,拥有大学学历、展现出过人潜质的董斌,被破格提拔到了集团常董幕僚室做了助理,也成了集团最年轻的大陆高管。

2005年,在服务企业十二年后,董斌决定创业。集团的领导们也帮他在拥有五万多员工的集团园区内开设超市,这让他收获了真正的第一桶金,也为日后的创业转型,埋下了伏笔。

转身

从商场老板到“新农人”

董斌的转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始于公益、终于使命的漫长奔赴。

董斌常指着“粮”字说,左边是“米”,右边是“良”;“食”字上面是“人”,下面也是“良”。

“做农业、做粮食必须有良心。”这句被他奉为圭臬的话,藏着他从商场老板到新农人的原因。

早在2003年,董斌便踏上公益之路。工作之余,他的身影遍布社区孤寡老人家中,也穿梭在云南、贵州、湖南及广东梅州、韶关、连州的大山里,常年与队友们助孤助学,帮扶了众多孤寡老人、残疾人与贫困山区孩子......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当时已是老板的董斌,作为红十字会成员奔赴汶川地震灾区。废墟下的民生刚需,幸存者对一口干净饮食的渴望,深深烙印在他心里。

“要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董斌毅然把经营多年的商场交给家人,自己一头扎进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

他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重资产投入,承包土地自营种植。从2009年到2016年,两千多万元“烧”了进去,创业之路险象环生。

“做农业做得太苦了”,回想那些年,他声音里仍带着艰辛。

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指引下,董斌创立的东莞市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合福稻农业”)自2017年起便踏上了帮扶之旅。

董斌背着一个塞满干粮和水的双肩包,蹚过江河,翻越群山,走过一座又一座乡村,发掘藏于深山的高品质农产品,为它们对接东莞的市场需求,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通道。

“路”曾是横在发展面前的第一道坎。

他记得最初走访贫困家庭,得踩着泥泞赶路,翻山越岭一两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是常态,一天顶多能走到几户人家。泥泞小路不仅困住了走访的脚步,更困住了农产品的出路。

山里的优质食材藏在深闺,难以及时运到市场,农户守着好东西却赚不到好价钱。

在韶关,在揭阳,在铜仁,在吉安,在牡丹江......董斌经常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及农民走在田间地头,更带着各地农民逛东莞批发市场、参观香港进口超市,让“土货”学会对接市场。

“扶贫,不是直接给钱,要教会他们自己造血,才是帮扶的根本。”董斌答道。帮扶的根本在于造血,而非输血。为此,他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专业的设计与包装,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深山“土货”焕新上市;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商超与渠道,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在贵州毕节,他把当地的蔬果经过包装升级,通过“福牛一号”等渠道,让这些深山美味成为珠三角商超的“尖货”;在云南昭通,他帮助建立扶贫车间,让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在贵州铜仁,他推广“稻蛙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亩产效益翻番。

“我们不仅要种出好粮食,更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董斌回应道。合福稻农业深耕东莞帮扶地区,现已汇集当地产品数百种。目前,公司已与东航、南航、邮政、广铁集团及多家连锁商超等建立长期合作,搭建起稳定高效的销售渠道,让帮扶地区的优质产品得以畅通走向市场。

而曾经横亘在乡村发展面前的“路”,也早已从愿景变成现实。曾经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汽车能直接开到农户家门口。这不仅让走访帮扶更高效,更给乡村发展打通了“动脉”。

路通了、产业活了、农户笑了。从精准扶贫的“精准滴灌”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全面推进,一系列政策始终锚定“利民利农”的核心,覆盖千万农户的需求,实实在在地改写着乡村面貌。

履职

将“泥土气”带进政协提案

在东莞这座拥有逾千万人口的制造业名城,市政协委员也仅有二百余位。

董斌认识到:“这份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的提案总带着泥土气息,却屡屡获奖。

今年,董斌的提案《关于抢抓机遇推进东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被选为东莞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

谈及建言心得,他笃定地说:“我的提案原则就是‘没有充分的调研,不能写提案,每一份提案,必须是用脚跑出来的’。”

提案里的每一行文字,都是他走遍东莞各镇街的足迹。

他看到,当前东莞的全域土地整治仍面临深层挑战,多类型子项目机械整合,尚未实现全地域、全要素、全周期、全链条的系统性融合。

“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土地重新整合,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成为他不断探索的课题。

他建议通过耕地集中连片整治、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城乡低效存量用地再开发等路径,推动市镇两级出台鼓励政策。更关键的是,要将产业招商与规划编制、土地整理协同开展,构建“市为产业平台、镇为产业主体、村为产业载体”的运营体系,让各个项目之间产生有机的产业关联。

从整合零散农用地,到规划升级工业用地;从建设口袋公园、社区图书馆,到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全域土地整治意味着对道路、工业、农业、居住和公共设施进行系统性规划。

他解释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关系东莞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必须着眼全市一盘棋完善政策。董斌将履职尽责写进了高质量发展的蓝图里,也刻进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中。

2018至2025年,董斌连续多年获得市政协优秀提案奖和提案表扬奖的成绩,正是他对“政协委员”这四个字最生动的诠释。

如今,董斌依然奔波在路上,只是身后的队伍越来越长,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他用良心种粮,也用行动守护更多人的饭碗。那个曾经拆解“粮”“食”二字的东北汉子,如今已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撰文:官小群 戴双城

图片:李鄂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