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作的剧烈瘙痒、突如其来的红色风团、难以预料的症状加重……对于我国超过千万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而言,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幸运的是,这些困扰正随着医学进步迎来新的解决方案。近日,全球首个用于CSU的口服靶向药物获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武器。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院长杨斌教授强调,面对这一复杂的免疫性疾病,公众认知、规范诊疗与日常养护缺一不可。
疾病认知:非单纯过敏,实为免疫紊乱
在中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得过荨麻疹,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瘙痒或血管性水肿(或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周。CSU是慢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类型,我国有超过1000万患者。
杨斌教授指出,公众乃至部分非专科医生对CSU的认知亟待更新。“既往大家普遍认为它与过敏相关,但现在医学界明确,大部分CSU属于免疫炎症性疾病。”这一本质的界定,解释了为何单纯避免过敏原往往效果不佳。
“行医30年,我感觉现在的病例远比早期多,这与生活节奏加快、睡眠不足等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很多人一累一忙、睡眠不好,慢性自发性荨麻疹马上就发作。”杨斌教授透露,CSU高发于30至60岁人群,且“高知人群、高学历者及家庭主妇非常多见”,这与该年龄段群体普遍面临的工作、生活及家庭多重高压密切相关,压力、睡眠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诱发免疫变化。
“其核心发病机制在于体内异常的免疫活化,导致肥大细胞这一关键免疫细胞被过度激活,释放出组胺等多种炎症介质,从而引发皮肤上的风团、瘙痒乃至血管性水肿。”杨斌教授解释。
诊疗之困:病程长、易误诊、共病多
CSU的诊断是一个需要细致甄别的过程。杨斌教授区分了CSU与急性荨麻疹的关键差异:“急性荨麻疹往往有明确诱因,且病程在6周以内。而CSU症状反复,病程迁延,通常持续2-5年甚至更久,且发作不可预测。”
更值得警惕的是,CSU常非“孤立的”皮肤病。数据显示,约35%的患者伴发慢性诱导性荨麻疹,28%至少患有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24%的患者至少患过一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高达31%的患者合并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等精神性疾病。杨斌教授在临床中发现,CSU与甲状腺问题关联尤为密切,“这些抗甲状腺抗体会激活肥大细胞,导致炎症介质释放”,揭示了其复杂的免疫内环境。
第二代抗组胺药是当前的一线标准治疗,但超过50%的患者在使用后症状仍无法有效控制。杨斌教授描述了部分患者的困境:“即便服用了抗组胺药控制住症状,可能今天明天不发,后天又会发作。有些一直没控制好的患者,可能每天还是会发作。”
专家指出,这些患者的诉求早已超越“止痒”,他们渴望治疗能快速起效以应对突发风团,更需要稳定可控以减少病情反复,最终目标是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治疗突破:精准靶向实现“源头稳控”
近日,全球首个CSU口服靶向药瑞米布替尼在中国获批,为中国超过千万长期饱受CSU困扰的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它是一种BTK抑制剂。BTK是肥大细胞活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信号蛋白’。传统的抗组胺药是在‘下游’拦截已经释放出来的‘信号弹’(组胺),而BTK抑制剂则是直接‘关闭’上游的‘导弹发射按钮’,从源头上稳定肥大细胞。”作为上述新药三期临床主要研究者,杨斌教授深入解释了其突破性作用机制。
这种作用于发病根源的机制,带来了显著的临床优势。全球III期研究数据显示,患者用药后最快一周即可获得显著改善,且疗效可持续长达52周。此外,杨斌教授特别提到,该药在研究中显示出可能降低与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抗体)水平的潜力,这预示着其或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免疫调节作用。
创新药物带来新的希望,但慢性自发行荨麻疹作为一种慢性病,更需要长期综合管理。
在临床上,杨斌教授观察发现,现代生活节奏快、睡眠不足是CSU明确的诱发因素。她建议,在日常养护上,患者自身调理非常重要,比如身心放松,这对病情恢复非常有好处。“建立规律作息、学会压力管理、保持心态平和,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是帮助患者走向康复的基石。”杨斌教授强调。
南方+记者 严慧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