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张民:技术不应消弭文化独特性,而是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

南方+  2025-05-27 10:39
00:15

(哈工大张民:技术不应消弭文化独特性,而是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时长共15秒)

哈工大张民:技术不应消弭文化独特性,而是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

“技术不应消弭文化的独特性,而应成为让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5月27日,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作《语言智能赋能文化传播》主题分享。

他引用相关数据提到,全球仅20%的人口使用英语,但互联网超过60%内容为英文,相比之下,由于汉语语言结构复杂,翻译成本比较高,以汉语为媒介的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中存在壁垒。

破解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借助翻译技术。张民提到,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机器翻译,中国电商也很难走出去,在阿里巴巴电商出海过程中,仅仅每天的翻译调用量就是成百上千亿次。以网文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也都要靠翻译才能让海外读懂。

目前,哈工大团队在文化文本翻译等方向积累了大量成果,在传统机器翻译和大模型驱动的翻译方法建模方面,构建平行语料库、非平行语料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等研究,已逐渐形成专门的技术路线和应用成果。如《论语》《道德经》等,其不同版本的英译本、解释体系可用于优化模型的语义判定与表达准确性。

张民介绍,哈工大实验室目前在文本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有全流程的构建经验。同时在支撑智能导览、短视频多语字幕配音及数字人直播同传等场景,实现低延迟、高沉浸的全球文化共享。

多模态大模型的兴起使文化传播的内容表达从“翻译句子”跃升至“重构场景”。这一能力在数字文旅、沉浸式博物馆、文化直播等应用中已开始落地。张民以敦煌“数字藏经洞”项目为例,正是以 AI 与多语言系统协同驱动,构建多语言可感知的文化时空场。

张民说,从翻译工具到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它不仅是理解中国的钥匙,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共生与互鉴的基石。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拍摄:南方+记者 王俊涛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吴颖岚 谭唯

编辑 马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