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东纵“红小鬼”忆抗战:“他们是英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南方+  2025-08-12 06:00
01:32

97岁东纵“红小鬼”忆抗战:“他们是英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夏日上午,年近期颐的陈华坐在家中客厅里,翻阅自己的回忆手稿。他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回忆抗战烽火岁月,老人的声音微微哽咽,“面对敌人,只有冲锋向前,绝不后退,我在连队时的几个中队长、指导员、小队长都牺牲了,班里战士牺牲的也多,我只是一个幸存者。”

1944年3月,16岁的陈华在凌晨偷偷离家,和几个同乡赶了50多里路,加入了抗日游击队。之后,他先后参加了黄猄坑追击战、梅塘反击战等战斗,在一场场生死搏斗中淬炼成长。1945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参加了解放战争。1985年,他从广东省农垦总局离休。

追昔抚今,老人动情地说道:“我很幸运,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相信祖国以后肯定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当年的付出,很值得!”

△年轻时的陈华。

△年轻时的陈华。

△陈华曾担任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会长。

△陈华曾担任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会长。

“如果不抗日,就只能甘当亡国奴”

陈华生于1928年2月,是深圳宝安沙井人。1938年10月,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不久就占领了沙井。此地西濒珠江口的伶仃洋,拥有渔农之利,与东莞长安镇仅一江之隔。

“当时,常有一个团的伪军驻扎在村里,不远的新桥村,还有一个日军小队。”陈华说,身处沦陷区,乡亲们饱受日本侵略者剥削欺凌,即使每日辛勤劳作,生活仍日益艰难。

沙井水产丰美,当地人从宋代就开始插杆养蚝,是珠江口东岸历史悠久的蚝乡。陈华回忆,原本村子有三百多艘蚝船,被日军烧得只剩下不到一百艘,先后有数十个村民惨遭日本兵杀害。

“一次,日军经过沙井,纵火烧了几十间民房。我们躲在甘蔗地里,晚上看到日本兵走了后,才回到村里,只见大火还没有停。”陈华说。

几年间,沙井被日伪军“扫荡”了3次,数百间房屋被烧毁,遭受了很大的劫难。“如果不抗日,就只能甘当亡国奴!”目睹家乡沦陷和日军暴行,少年陈华身负国仇家恨,心中义愤难平,萌生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念头。

△东江纵队在战斗中袭击敌人。

△东江纵队在战斗中袭击敌人。

彼时,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广东党组织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成立人民抗日游击武装。因形势和斗争策略需要,队伍一直没有公开亮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直到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从惠阳县土洋村(今属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出。

陈华回忆,1942年至1943年,抗日游击队接连袭击驻福永、西乡、松岗、沙井、公明等圩的日伪军,打了多个胜仗,振奋抗日军民的士气。1944年3月,得知2名回村探亲的老乡实为执行侦查任务的游击队员时,满心想要打鬼子的陈华主动找到他们。之后,陈华和3名同村青年瞒着家人凌晨出发,结伴前往东莞投奔抗日游击队,后加入东江纵队第五大队一中队。

“4个人中,数我年纪最小,又比较瘦小,他们一开始怕我受不了苦,劝我留在家里,但我已暗下决心,这个兵当定了。”陈华说,当时游击队装备比较简陋,但士气高昂,战友之间亲如兄弟姊妹,跟周围老百姓就像一家人,不分彼此。

△陈华。

△陈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战火洗礼中锻造坚定信念

成为“红小鬼”的第三天,陈华就参加了一场对伪军的黄猄坑战斗。“那时我还没有枪,上战场前觉得心里痛快,终于能跟敌人干一场了。”老人一边讲述,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身临其境。

史料记载,1944年3月31日,驻东莞大朗伪军第四十五师一三四团1000余人,从广九铁路西侧进攻梅塘乡黄猄坑村,企图消灭东江纵队主力。驻黄猄坑村的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和驻不远处长山口村的第五大队,在抗日自卫队配合下,诱敌深入,夹击来犯之敌。战斗持续至下午,游击队歼灭伪军2个连,俘获伪军40多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100多支。

“那天山里雾气很大,我们跑了八里路后赶到了黄猄坑,和敌人迎面相遇。”陈华回忆,敌人率先开枪,东江纵队第五大队战士们就地卧倒还击。战斗中,一个副班长被敌人用机枪打中,当场牺牲了,还有一名战士腿部中弹受伤。

战斗过后,第五大队召开了追悼会,部队和当地老百姓上千人参加。会上,政委卢伟良致悼词,大队长彭沃为牺牲的副班长送行。“教导员和战友抬着棺材,老百姓层层围着唱着追悼歌。”回想起当时庄重肃穆的气氛,老人眼眶湿润。

牺牲的副班长,名叫陈成安,和我一个村的,两家只隔了三条巷,就是他带我出来参加游击队的;受伤的战士名叫陈木,也是我的同乡。”陈华说,目睹同乡在战斗中流血牺牲,让初为“红小鬼”的他深受教育。

同年5月8日的梅塘反击战,陈华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天拂晓,驻东莞樟木头的日军加藤大队出动500余人,偷袭驻梅塘乡龙见田村的东江纵队领导机关和第三大队。第三大队独立中队英勇阻击日军,掩护纵队指挥部机关人员安全转移。

“在龙见田村旁的马山高地,敌我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陈华回忆,东江纵队第三大队独立中队第一小队一鼓作气爬上150米高的马山头,先敌几十米占领制高点,用密集火力压向敌群。上午,日军接连发起数次猛烈冲锋,密集的炮弹在马山顶上爆炸。之后,双方展开了肉搏战。

我们打得很顽强,和端着刺刀的日本兵肉搏,第一小队三十几个战士,牺牲了二十多个。”老人说。

激战持续到当日下午1时,日军先头部队在马山受重创,后续部队又无法展开,有撤退迹象。东江纵队指挥员紧急部署部队包围敌人,展开了反击战。战至黄昏,日军从飞蛾岭山边小路撤走。此战,毙伤日军近百人,日军大队长加藤撤回樟木头据点后剖腹自杀。

“战斗中,一个叫陈运如的小战士脚内侧中枪后,疼痛难忍眼泪直掉,听到同样负伤的副指导员说‘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后,就强忍伤痛,一声不吭。”陈华的眼眶一下子红了,“1946年,我俩一同北撤山东,他在两广纵队一团担任班长,后来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了,真是可惜。

说到这里,陈华沉默了一会。“他们是英雄,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英雄。”老人说,“没有他们的牺牲,哪里有今天,不能忘记历史,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陈华。

△陈华。

对话 | “抗战历史是用血肉写成的”

南方+:您16岁时成为东江纵队的一名“红小鬼”。当初上战场时,您害怕吗?

陈华:10岁那年,我的家乡沦陷,此后遭受了三次大劫难。我目睹了日本兵的暴行。1942年,日本兵从水陆两路,把我们村庄包围起来,让村里的几十名青壮年跪在祠堂广场,任由太阳暴晒。一时间,很多人晕倒。在祠堂外,一个村民被日本兵砍头示众,尸体被推到水塘里,真是惨不忍睹。

参加抗日游击队,是我当时唯一的出路。那时,部队条件艰苦,但很温暖,大家就像兄弟姊妹一样。记得我在中队做勤务兵时,指导员马史见我身上穿的单薄,就把自己的卫生衣送给了我。

游击队驻扎在农村。三四月春耕时,战士们常常帮老百姓干农活。我们大队长和政委也下地帮助老百姓插秧。到了晚上,就召开联欢会,军民亲如一家。这些事教育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在战场牺牲是光荣的,我参军就不怕死。我的很多战友年纪轻轻就血洒战场,但是我们赶走了敌人,赢得了胜利。既然参加了游击队,我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要能经受住艰苦环境的考验、残酷战场的考验、刑场的考验。在战场上,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怕困难、不畏牺牲,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

南方+:您曾担任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会长,时常告诉后辈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历史。

陈华: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的抗战历史是用血肉写成的。

过去,东江纵队是在极其困难、极其艰苦、极其残酷的条件下与敌人周旋。今天,尽管现在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好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年轻人要把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要让红色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

采写:南方+记者 龚春辉

摄影:南方+记者 王俊涛 张冠军

剪辑:周鑫宇

通讯员:粤老宣 邓天益 何飞彪

编辑 胡冰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