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新支柱,深圳当何为?

南方评论 2025-08-13 19:56

文 | 丁建庭

“乘势而上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为我省打造产业新支柱作出更大贡献。”8月12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深圳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题调研。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究竟有多重要?省委书记为什么选择到深圳调研?

04:12

黄坤明到深圳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题调研。

(一)

纵观工业革命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从点上突破、局部爆发开始的。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正成为重塑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核心引擎,是引领未来发展、正在“破土而出”的主导技术、重磅产业。

当前,广东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调整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被定位为“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不仅自身是潜力无限的“产品”,更引领着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重塑的方向,推动三次产业相互嵌入、相互赋能、相互成就。

2月5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广东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

2月18日,距离“新春第一会”还不到两周,广东又专题召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的战略目标。

3月10日,《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公布,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丰富数据要素供给等十二个方面,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

方向明,目标定,措施出,关键还看行动。广州遴选多条人工智能优势赛道,深圳“机器人谷”竞逐产业新高地,珠海设立总额最高5亿元的“算力券”和最高1亿元的“模型券”……广东各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主动迎接人机共生的智能世界。

看清时与势,抓好谋与干,广东抢先站上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风口。

(二)

今年以来,深圳“机器人谷”特别火。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山谷,而是一条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的“科创走廊”,汇聚了优必选、众擎、普渡、帕西尼、智平方、逐际动力、数字华夏、跨维智能等机器人领域的“八大金刚”以及速腾聚创、越疆科技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可谓“群星璀璨”。

广东兼具机电技术与数智技术两大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其中,又以深圳为最。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全域全时全行业高水平应用,各具神态的“企业之树”汇聚成了生机盎然的“产业之林”。

目前,深圳聚集了2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和1000多家机器人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黄坤明这次调研的四家企业——优必选、越疆科技、乐聚(深圳)、深圳元象,正是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中的代表。这些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运用上取得积极进展,推出了一些爆款产品,整体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放眼整个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2024年就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初步建立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上天、入地、下海”无处不在,进厂“打螺丝”、咖啡调酒、船舶除锈、公园除草、自动巡检样样都能干。

事实证明,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

(三)

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广东责无旁贷,深圳更是责重如山。

正如黄坤明所指出:“深圳作为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瞄准最前沿,挺进深水区,加力提速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成群成势发展,奋力在培育经济新动能、壮大产业新支柱上走在前、作示范。”

如何走在前、作示范?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体系化科研力量布局建设,引育并举壮大人才队伍,聚焦攻克通用大模型、重点零部件、工艺软件等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二是,突出应用导向。大力拓展应用场景,支撑和吸引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先行先试推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科研服务、商业服务、家庭服务、养老助残等场景的应用示范和推广,以应用牵引技术突破、促进产品迭代。

三是,营造良好生态。强化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提供优质高效精准服务,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努力造就更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做强链条、做大规模。

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广东特别是深圳基础良好、优势突出、前景广阔,广大企业和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编辑 宋佳宁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