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累、身上黏乎乎?三伏末湿热夹击,煮碗“元气汤”,赶走湿重感……

广东科普 2025-08-12 20:00

本文作者: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医师 金连顺

岭南的盛夏,热浪与湿气交织,

一年中最严酷的考验

——三伏天如约而至。

2025年的三伏,自7月20日启程,

将持续整整四十个昼夜。

这四十天,是名副其实的“上蒸下煮”,

高温炙烤大地,湿气无孔不入,

人体仿佛置身巨大的湿热蒸笼。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守护健康?

中医的深邃智慧,

结合岭南独特的地域经验,

为我们提供了一套

从内养到外防的完整策略。

让我们深入理解三伏天的身体奥秘,

掌握安然度夏的养生之道。

三伏天:外热内虚,暑湿交困

健康度过三伏天,始于洞悉此时人体与环境的特殊互动。中医认为,三伏天自然界的阳气达到鼎盛。人体为应对高温,腠理(毛孔)大开,阳气大量浮越于体表散热,这便形成了关键的生理状态——“阳盛于外,虚于内”。频繁的汗出,不仅流失津液,更在无形中耗损着体内的阳气。脏腑,尤其是脾胃的功能,在此状态下相对虚弱,成为健康的薄弱环节。

岭南近海,空气湿度极高。三伏天的酷热遇上弥漫的水汽,就化生为中医所说的“暑湿”邪气。暑为阳邪,性炎热升散,伤人则耗气伤津;湿为阴邪,性重浊黏滞,伤人则阻滞气机,困遏脾阳。两邪相合,侵袭人体极易引发头身困重如裹、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心烦失眠、皮肤湿疹瘙痒等种种不适。

然而,三伏天虽难熬,却也是借助自然界旺盛阳气,调养虚寒体质、驱散体内宿寒积湿、预防冬季旧疾(如咳喘、关节痛)复发的黄金窗口,此即“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精髓。

三伏养生关键:温养内阳,以御外邪

针对“内阳不足”的核心矛盾,温养体内阳气是岭南三伏养生的首要之务,尤其在冷气常开的现代生活中。岭南民间流传的“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谚语,就蕴含着“以热制热”的深刻智慧。

羊肉性温,味甘,入脾、肾经,功擅温中暖肾、益气补血。在阳气外浮、内里虚寒的三伏天,适量食用清炖羊肉汤等,如同在体内点燃一把温和的“火”,能有效补充和振奋因暑热蒸腾汗出消耗的阳气。

日常调养中,简便的陈皮生姜饮(陈皮10克、生姜3克—5克,煮水代茶饮)能温中散寒、理气健脾,缓解夏季贪凉饮冷出现的腹胀、恶心、纳差(食欲不振)等症状;而生姜红糖水(生姜5克—7克、红糖适量,晨起空腹温服)则能振奋中阳,驱寒暖宫,改善痛经、腹部冷痛等症状。

化解湿热困局:精准调养,畅通身心

无处不在的暑湿邪气是岭南三伏的另一大敌,其侵袭层次不同,表现各异,需精准应对。

当暑湿郁闭肌肤腠理(毛孔),不得宣泄,易导致皮肤瘙痒、湿疹、汗出不畅或黏腻。此时,可用金银花、野菊花各15克—30克煮水外洗或湿敷,两者可清热燥湿止痒,缓解湿热蕴肤导致的皮肤不适。此时饮食宜清淡,多吃冬瓜、丝瓜、绿豆等清热利湿的食材。

若暑湿困阻中焦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口中黏腻、口苦等。调养可用砂仁鲫鱼汤(鲜活鲫鱼一条、砂仁5克(拍碎后下)、陈皮3克—5克、生姜3片—5片,煲汤食用),砂仁辛温芳香,可以醒脾化湿、行气和胃,配合理气燥湿的陈皮,温中止呕的生姜以及健脾利湿和中的鲫鱼,可以起到化解暑湿、健脾行气开胃的功效,专解暑湿困脾之郁。

当暑湿阻滞经络时,则头重如裹、肌肉关节酸楚疼痛,倦怠嗜睡等,推荐用土茯苓排骨汤(土茯苓30克—50克、猪排骨500克、生姜5片,煲汤食用),土茯苓清热利湿、通利关节而不伤阴,猪骨则可以滋阴强筋,两者搭配可以清暑湿、通利关节,缓解关节酸痛、头身困重的症状。

若暑热之邪上扰心神,则心烦、急躁易怒、入睡困难多梦、小便短赤等,调理宜用灯芯草瘦肉汤(灯芯草2克、莲子15克、淡竹叶5克、瘦肉200克,煲汤食用)。

调和清补之道:平衡养疗,善用风物

三伏养生精髓,在于把握“清暑”“祛湿”“健脾”“益气”间的微妙平衡,遵循“清暑勿忘益气,祛湿必先健脾”,并根据伏天进程调整。

初伏湿热最盛,饮食宜侧重“清利”。冬瓜薏米老鸭汤是典范:冬瓜(连皮)清热利水,薏米健脾渗湿,老鸭滋阴养胃利水,三者合煮,清热不伤阴,利湿不伤正。清香开胃的荷叶粥则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利湿化浊,佐以粳米健脾,是理想早餐。

进入中伏、末伏,湿邪缠绵,脾虚渐显,可在前类汤粥中增加山药(补脾肺肾)、莲子(补脾止泻安神)、芡实(健脾益肾)、白扁豆(健脾化湿)、党参(补气)等健脾益气,增强脾的运化水湿的能力。

岭南特有的黄皮果,是三伏天不可多得的养生佳果。其性微温,味甘酸,入肺胃经,具行气健脾、消食化痰、解暑生津之效。每日可鲜食10颗—15颗,或制成黄皮蜜饯,或用黄皮果(去核)20颗—30颗煮水,可以起到开胃消食的功效。但要谨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水果再好也不可替代主食。三伏天仍需保证足够米饭面食提供基础能量,避免过食生冷瓜果反伤脾阳。

起居防护:科学避暑,情志安宁

合理的生活起居是内在调养的坚实后盾。科学使用空调至关重要,应避免“人造寒邪”伤阳。

健康成人建议温度设26℃—28℃,老人儿童体弱者28℃—30℃,室内外温差不宜超7℃。切记避免冷风直吹,尤其要保护好后颈(大椎穴,诸阳之会)、肚脐(神阙穴,元气所居)、腰背、膝盖等要穴,可着薄衫或使用挡风板。密闭空调环境需每2小时—3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15分钟,更新空气。睡眠时注意盖薄被护住腹背关节。

户外活动需智慧防暑。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暴晒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出行。穿着应选宽松、轻薄、透气(棉麻真丝为佳)的浅色衣物,佩戴宽檐帽、太阳镜,涂防晒霜,携带遮阳伞。

科学补水是重中之重:随身携带水壶,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淡茶水、绿豆汤或酸梅汤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切忌一次性豪饮大量冰水。随身携带汗巾及时擦干汗水,保持皮肤干爽,预防痱子。

保证充足夜间睡眠,若条件允许,午间(11点—13点)小憩20分钟—30分钟的“子午觉”有助于养心安神。

运动宜选温和方式,如清晨傍晚散步、太极、八段锦、瑜伽,强度以微汗不疲乏为度,避免大汗淋漓。运动后务必及时补充水分,严禁立即冲凉水澡或进入强冷空调房。

“暑易入心”,湿热交蒸易使人烦躁。保持心境平和舒畅至关重要。可借舒缓音乐、习练书法、静坐冥想或与友人闲谈等方式疏解烦闷,深谙“心静自然凉”的古训。

对于极端高温高湿下的潜在风险——中暑,需保持警惕。如果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胸闷心慌、恶心乏力、注意力涣散等先兆,或体温升高(>38℃)、面色潮红/苍白、皮肤灼热/湿冷等轻度中暑表现,应立即行动: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松解衣物;用湿冷毛巾敷头、腋窝、大腿根,扇风散热;少量多次饮用温凉淡盐水、绿豆汤等补充水电解质。可按压人中穴(鼻唇沟中点)促醒神,合谷穴(手背虎口处)清热,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横指)宁心止呕。

此时,土茯苓眉豆猪横脷汤(土茯苓,眉豆,猪横脷或瘦肉)可作为调理之选,健脾祛湿解毒。对于暑湿感冒初起或中暑后体虚倦怠、食欲不振者,解暑饮(藿香、香薷、党参、陈皮)煎汤代茶,能清暑化湿益气和中。

务必牢记:若出现高热(>40℃)、无汗、意识模糊、抽搐等重度中暑(热射病)症状,是致命急症,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

岭南漫长的三伏天,

是湿热交织的严峻试炼,

也是借助天时培固正气、

祛除沉疴的珍贵契机。

深入理解

“外热内虚、暑湿交困”的时节玄机,

科学运用中医温养内阳、化解湿热、

平衡清补、起居防护的综合智慧,

我们不仅能从容纾解三伏之苦,

更能借此天地阳气鼎盛之机,

驱逐体内宿邪,

为秋冬的健康筑牢防线。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