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悠扬的葫芦丝声与童声合唱交织共鸣,回荡在南雄市教师发展中心。由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精心策划的“葫芦丝及合唱指挥”专项培训在此举行,这是广东省高校“双百行动”纵向帮扶的生动实践,精准对接南雄市中小学美育、德育、心育协同发展需求,为当地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7月3日至4日,葫芦丝培训率先登场。国家民族器乐三级演奏员涂秋宋采用“文化传承 + 专业技能”双轨教学模式,系统讲解葫芦丝的历史渊源、构造原理及演奏技法。参训教师在专家指导下,从呼吸控制基础训练到指法组合进阶练习,迅速掌握《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经典曲目演奏要领。涂秋宋强调:“民族乐器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课程特别设置“课堂融入”模块,指导教师将葫芦丝教学与语文诗词、历史典故结合,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南雄市实验小学教师李敏在结业展示时感慨:“当指尖流淌出传统乐曲,我更深切体会到美育对文化自信的塑造作用。”
7月5日至6日,合唱指挥培训接续开展。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鸿舜与韶关市珠江艺术团专家李金莲联袂授课,构建“理论-实践-创编”完整教学体系。培训中,张鸿舜以《黄河大合唱》选段为例,详解二部合唱声部平衡技巧,通过“示范-纠错-再示范”互动教学,帮助教师掌握起拍、收拍、变速等指挥核心技能。针对中小学合唱教学痛点,专家团队开发“体态律动教学法”,将音乐节奏训练与肢体运动结合。张鸿舜在教学总结中指出:“指挥棒虽小,却能凝聚集体力量,合唱训练可同步培养学生听觉专注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以美育德’‘以美润心’双重育人价值。”
此次培训作为韶关学院对口帮扶南雄市“三所学校”(中学1所、小学2所)的重点项目,创新采用“1+3+N”(1次集中培训+3个月在线指导 + N 项成果转化)实施模式。学院为每位参训教师配备专业导师,通过定期线上教研解决教学实践难题;建立“校本成果数据库”,要求各学校半年内提交融合葫芦丝教学或合唱训练的特色课程方案。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杨建新说:“音乐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推动‘美心共育’理念在南雄校园落地生根。”
据统计,本次培训覆盖南雄市23所中小学的56 名音乐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方案12套,组建校级葫芦丝兴趣小组8个。随着帮扶项目深入推进,民族音乐的种子在粤北山区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美育新活力。
南方+记者 范永敬 叶志强
通讯员 黄滟珺 廖素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