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 阳西如何以“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

作者 赫鹏翀 2025-07-17 13:35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媒体肩负的时代重任。日前,阳西县“媒体+”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召开,邀请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机构代表,阳西农业企业、自媒体代表参加会议,旨在汇众力、聚众智,积极发展“媒体+”新业态,开创“媒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围绕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阳西将发挥媒体在垂直领域的信息传播、资源整合、品牌塑造、舆论引导等功能,积极发展“媒体+”新业态,融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创新机制,开创“媒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通过构建“媒体+科技+产业”融合赋能机制,阳西将形成智库力量、传播力量、品牌力量,聚焦“百千万工程”重点产业带,全产业链开展市场与品牌建设,推出“媒体+”农业品牌系列建设项目,推进传统品牌价值重塑与新兴品牌创新孵化,让阳西农产品火爆“出圈”。

用好用足“媒体+”力量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座谈会上,县农业农村局汇报了《阳西县“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内容。该方案是阳西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与会的农业企业代表分享了种植经验、市场挑战和对“媒体+”的迫切需求,南方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代表对进一步完善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方案主要围绕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积极发展“媒体+”新业态,通过融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塑造具有高辨识度、高美誉度的阳西农产品品牌,提升阳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打响阳西富硒产业品牌,擦亮“中国长寿之乡”金字招牌。

方案指出,要借助新媒体平台、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手段,开辟线上新渠道,实现“小生产”对接“大市场”;通过媒体放大效应,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领域聚集,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方案的实施,阳西将推动实现“促消费、促外贸、促文旅、促农民增收、促媒体转型”五大目标,开创“媒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座谈会指出,“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打通生产与消费、连接乡村与城市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支撑,各镇(区)各有关部门、媒体和农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赋能阳西现代农业品牌塑造、市场拓展、产业升级以及乡村形象展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要紧扣品牌建设,讲好阳西故事,拓展营销渠道,激活市场动能,强化内容生产和人才培育,提升传播质效。政府、媒体、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将本次会议成果转化为具体举措,共同推动阳西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媒体+”助“荔”发展

阳西出实招见成效

作为广东荔枝的主产地之一,阳西有着300余年的荔枝种植建园历史,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滋养孕育出阳西荔枝的别样清甜。近年来,阳西荔枝产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3万亩,年产量超9万吨,产值达6.5亿元,成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为了让阳西荔枝卖得更好、卖得更远,推动“小荔枝”变身富农惠民的“大产业”,助力阳西荔枝走向更加广阔的海内外市场,今年6月以来,2025广东阳西名特优农副产品(河北高碑店)推介会、2025广东阳西名特优农副产品(北京新发地)推介会相继举行,旨在集中宣传推介阳西名特优农副产品,全方位展现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和丰富的“阳西味道”。

据了解,在京津冀地区相继举办的阳西名特优农副产品推介活动,得到了30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通过“媒体+”助“荔”阳西发展。其中,新华社、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农村报、羊城晚报金羊网、阳江日报、阳江广播电视台、阳西微报微信公众号等国内各级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活动盛况,纷纷以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报道推介亮点和成效,进一步擦亮了“山海阳西·长寿富硒”城市名片。

作为南方智媒发展共同体首批共建单位和阳西对内对外宣传的主流媒体阵地,阳西县融媒体中心积极助力本土名特优农副产品的宣传和推介。今年6月5日,该中心承办了广东荔枝产销对接系列活动(阳江分会场)2025年阳江荔枝推介暨“荔香四海•产销共赢”产销对接活动,旨在贯彻落实我省关于促进荔枝增产增收的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化“12221”荔枝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荔枝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今年以来,阳西县融媒体中心先后推出《跨洋“圈粉”!阳西荔枝热销海外市场》《硒含量比标准高出4倍!阳西富硒荔枝走俏全国市场》等25条有关阳西荔枝的鲜活稿件和视频,通过主播“沉浸式”体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阳西荔枝“甜”在受众心里。

通过各级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荔枝等阳西名特优农副产品的“朋友圈”也越扩越大。推介活动后,各地农产品采购商纷纷来到阳西采购荔枝,促成了一批批产销合作订单。

采购商胡先生来自河北高碑店市,通过推介活动让他对接上了阳西荔枝种植专业合作社。“我是第一次到阳西收购荔枝,每天的采购量都超过了10万斤,工人分拣打包荔枝后,荔枝就搭上冷链快车运往北方市场。”胡先生说。

培育本土电商“达人”

让直播变成“新农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屏幕是农产品推广和销售的必争之地。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和全省首个数字农业示范县,阳西近年来紧紧抓住“数字阳西”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村电商人才,着力打造本土电商“达人”,更好地推进“百千万工程”,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此次座谈会邀请了阳西本土自媒体代表参加,也是汇众力、聚众智的具体体现,旨在更好地发展“媒体+”新业态。近年来,在阳西的田间地头、渔船渔港,都能看到电商“达人”直播带货的身影,也让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进一步扩宽了阳西名特优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

“我们塘口镇有很多富硒农产品,包括番薯、蜂蜜、大豆……”在位于塘口镇周南村的农村电商直播基地,主播陈紫茵正在为全国各地的网友直播带货,详细介绍塘口富硒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塘口镇着力培育“一村一品”,积极引导特色生态富硒农产品创新发展,推动“线下+线上”一体化销售新模式。通过盘活原竹迳小学闲置教学点,将其改造成电商直播基地后,已打造成为集产品展销、电商直播、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基地示范点,不仅为当地富硒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也吸引了大学生群体返乡就业。

作为一名返乡就业的大学生,陈紫茵毕业后一直从事自媒体行业。“之前我也想返乡工作,塘口镇刚好也有了电商基地,我就想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把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出去。”她介绍说,直播基地注册了“塘口乡”农产品品牌和“花遇见蜜”蜂蜜品牌商标,并与塘口本地蜂农签订了购销协议,通过打造富硒农产品自主品牌,进一步增加“塘口味道”附加价值。

随着各类直播活动和农业节庆活动的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也进一步提升了阳西名特优农副产品销售的广度和外延。为了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阳西县聘请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的郑达(广东名嘴)、郑露婷(网名“阿渔妹”)、任换丹(网名“丹丹助农”)、莫晨钦(阳西县电商协会会长)担任“阳西荔枝推广大使”,他们通过直播、拍摄、传播阳西视频等形式,进一步擦亮了阳西荔枝的金字招牌。

据阳西县电商协会统计,阳西本地乡村网红现有150多人,特色农产品的直播带货销售量每年可达上千吨。阳西形成直播带货和物流销售的产业链条后,也为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和实践提供了良好平台。

南方+记者 赫鹏翀

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