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九条”周年考:茂名村集体如何念好“致富经”?

作者 叶洁 2025-09-27 14:10

“村集体和村民实现了‘双向奔富’!”7月初,茂名高州市长坡镇大石冲村为23名村干部发放了4万多元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去年,该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发展梅花鹿养殖和香蕉加工,村集体收入增加16.9万元,村民腰包也更鼓了。

大石冲村是茂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2024年,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造血”不足等难题,茂名市委、市政府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九条措施,从规范合同签订、资源盘活、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激励政策等九方面打出“组合拳”。

茂名市委、市政府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九条措施。

茂名市委、市政府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九条措施。

九条措施迅速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一年间,全市组建强镇富村公司310家,去年茂名市村集体经济收入84077.19万元,同比增长26.83%。丰收时节,茂名村庄分享着产业丰收的喜悦,更享受着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金秋时节,茂名各地喜迎丰收。

金秋时节,茂名各地喜迎丰收。

挂钩激励:干得好,赚得多

“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到200万元,比去年增加近120万元。”电白区观珠镇合利村党支部书记谢培君的话中透着兴奋。根据村干部奖励挂钩机制,增量部分可按比例提取奖励,“干得多拿得多,大家越干越有劲”。

合利村曾是连“搭客佬”都不愿去的偏远村庄。2022年电白区试点推行村干部奖励挂钩机制,合利村是试点村。合利村通过盘活300多亩撂荒地、引进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村集体当年增收17.5万元。

合利村围绕沉香产业做文章,壮大集体经济。图为合利村沉香育苗场。杨腾飞 摄

合利村围绕沉香产业做文章,壮大集体经济。图为合利村沉香育苗场。杨腾飞 摄

“按挂钩机制申请奖励村干部3.5万元,累计发放村民工资近60万元,积极性高涨。”谢培君道出了许多村干部的心声,“过去发展集体经济,干好干坏一个样,难免缺乏激情。现在不一样了,政策明明白白告诉你,干得好集体增收,个人也能得实惠。”

九条措施全面推行村干部收入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各县(区)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允许村级集体从收入增量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有条件的村甚至可以用集体经济收入为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购买“五险一金”,以此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政策实施一年来,高州、茂南、电白等地纷纷细化具体措施,明确增收奖励发放对象、程序、方式和比例,把政策落到了实处。

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村民干部领分红。

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村民干部领分红。

如高州市2025年在4个村发放创收绩效奖励,最高发放绩效约每人4000元。此外,茂名市通过县级财政统筹方式,为1.5万多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全覆盖购买了工伤保险,让基层干部多了一份保障。

“以前干工作心里没底,现在不仅增收有奖励,连工伤保险都给我们备齐了。政策保障到位,我们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心里也更踏实!”日前领到奖励的一名大石冲村村干部说。

盘活资源:闲资产变活资本

发展经济,无米难炊。茂名以九条措施为指引,大力清理不规范合同、盘活闲置资源,为村集体“找米下锅”。

信宜市推出“土地预流转”模式,由村集体整合零散土地,提前摸清流转意愿和地块信息,为引进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奠定基础,目前已预流转土地2400多亩。当地还承诺,“预流转不改变土地承包权、不影响农户自主经营选择权”,消除了农户顾虑,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信宜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近十个部门成立“三资监管”工作专班,对当地集体资源合同进行全面审核,至今年7月整改问题合同1835份,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705万元。

信宜市召开2025年“社村”合作试点村工作会议暨分红仪式,向首批参与试点改革工作的24个村集体发放分红。

信宜市召开2025年“社村”合作试点村工作会议暨分红仪式,向首批参与试点改革工作的24个村集体发放分红。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理念在茂名全市推广——

茂南区站前街道盘活26间旧宅,打造“瓦房经济”,吸引餐饮、文创入驻,村民租金收入增长300%,日均客流量超千人;

电白区水东街道寨头村开发400多亩集体留用地,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开发经营菜市场、山林、水库等各类资源,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深耕千禧果产业,推行水稻、千禧果轮作,7年累计分红近600万元,发放村民务工报酬超500万元。

柏桥村强村公司盘活村中资产发展十多种业务,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四百多万元。

柏桥村强村公司盘活村中资产发展十多种业务,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四百多万元。

“包袱变财富”成为茂名多地盘活资源的生动实践。茂名通过深化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组建强镇富村公司310家,其中40家聘请了农村职业经理人。他们以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推动跨村合作、飞地入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全市42家强镇富村公司实现营收,总收入784.64万元。

培育人才:乡土精英助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茂名通过九条措施系统构建人才引、育、励政策体系,目前已培育“新农人”、乡村工匠等各类人才超万名,形成人才回流、技术集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茂名召开“新农人”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

茂名召开“新农人”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

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建立“新农人”信息库,精准入库六百余名本土人才,详细记录其技能特长、主营业务和带动成效,实现人才资源数字化管理。在化州专项政策推动下,化州已吸引1835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培育“新农人”3201人,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

茂南区举办乡土人才创业大赛,参赛项目涵盖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个领域,划拨10.1万元支持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开展活动,让有创意、能励志的乡土人才走上舞台展示风采。

信宜市持续完善乡土人才政策体系,整合推出贷款贴息、年度评优、网红培育、职称补贴等一揽子扶持措施。每年遴选10名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并在电商培训、流量扶持、渠道对接等方面提供“陪跑”服务,极大激发人才创业热情。

电白区实施“青蓝工程”,培养560名复合型村干部,村社干部领办合作社1590家。截至目前,电白区由村社干部领办合作社1590家,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6800名,村干部创业能人占比达31%,“归雁”人才中涌现乡村工匠116人、乡土专家182人。

网络强村,茂名“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网络强村,茂名“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兴则乡村兴,一批批“新农人”“土专家”正成为茂名乡村发展的生力军。

富民兴村: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近日,2025年第二批茂名市“信”字号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企业(产品)名单公布,其中萝卜干、腊肉、腊肠、鲜鸡蛋等各地土特产上榜。

“信”字号线下旗舰店。

“信”字号线下旗舰店。

九条措施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支持村级农产品品牌参与“信字号”品牌建设。目前茂名市已有75个农产品获“信字号”品牌授权,依托“两标一码一证一单”品控溯源系统,打造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随着九条措施落地实施,茂名乡村产业形态更加多元。

化州乡村涌现近8000个就业岗位的“微工厂”,实现村民就近就业;柏桥服务区变身乡村旅游热点,带动周边景点客流量增长3—4倍;荔枝、龙眼、化橘红等“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全链产值达550亿元,带动就业约60万人。

工厂建在家门口,村民实现照料家庭和就业两不误。

工厂建在家门口,村民实现照料家庭和就业两不误。

今年上半年,茂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74元,增长5.5%,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3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出台政策的初心。”茂名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政策从全面铺开走向精准深化,重点提升强镇富村公司市场化运营能力,探索薄弱村托管帮扶机制,加快构建更科学、更规范的激励兑现和风险防控体系,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又到丰收时节,增收的喜悦洋溢在村干部脸上,资源的活力涌动在田野之间。茂名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撰文:叶洁 通讯员 吴冠达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