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件珍贵文物诉说历史!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湛江开馆

作者 林露;吴东俊 2025-09-29 21:08

9月29日,湛江下起瓢泼大雨。赤坎区寸金桥公园内,却汇聚了一群从天南海北赶过来的人,他们无惧风雨,只为见证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开馆的历史性瞬间。

01:03

(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开馆!湛江再添红色新地标,时长共1分03秒)

这是国内目前唯一全面反映粤桂边区革命历史的纪念馆,当天上午正式揭幕。馆内260件珍贵文物、825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全景式、沉浸式再现了粤桂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诗。

在这里,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在诉说信仰的力量,每一幅历史图片都是初心的见证,每一段英雄事迹都是精神的丰碑。

重现革命斗争光辉历程

粤桂边区是在原广东南路(高雷、钦廉)和广西东南、中南、西南等部分地区的革命斗争中逐步联结形成的战略单位,包括原广东南路15个县(市)和广西23个县(市)。

粤桂边区是一片英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边区军民以“坚守信念、百折不挠、敢于斗争、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余年前,陈超将军等十余位在粤桂地区战斗过的老战士,联合向上级部门写信,希望建立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由于各种原因,纪念馆的建设搁置了下来。多年后,在湛江市委、市政府以及老战士的共同推动下,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建设,纪念馆于2021年筹建,2025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陈超将军之女陈劲告诉记者,父亲是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也是当年粤桂边纵队的一名战士。由于身体原因,父亲此次未能来到现场,只能通过视频送上祝福,但推动纪念馆建立,一直是父亲的心愿。

纪念馆由展馆与广场两部分构成,主体依傍山势而建,共为三层,建筑面积达3509平方米。建筑采用厚重的花岗岩材质,象征着革命精神历久弥新;其正面融入红色五星红旗元素,两侧以浅浮雕形式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英雄形象,庄重大气、寓意深远。

其中,一层与二层的陈设展览分为“革命风云”“抗日烽火”“解放洪流”“缅怀英烈”“老区新貌”五个部分,借助图文、实物等方式,重现了粤桂边区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英雄事迹。三层为临时展厅及多功能活动区,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湛江市副市长吴国雄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湛江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高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座纪念馆既是永恒的历史丰碑,更是指引前行的精神火炬。

风雨无阻奔赴而来

走进纪念馆一层,一座展示战士英勇斗争的雕像映入眼帘。雕像前,老战士与“革命二代”正高举旗帜,热泪盈眶,合影留念。为了参加开馆仪式,他们特意从云南、四川、北京、广西等地奔赴而来。

99岁的杨莲和97岁的张耀森,在家人的陪同下,特意从广西赶到湛江。在展馆里,一件件展品将他们的思绪拉回从前。面对熟悉的史料与文物,杨莲想起牺牲的战友,忍不住落泪。

当时,杨莲是前线的战斗卫生员,跟随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团一路战斗,行程万里。张耀森则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和杨莲是同一个团的老战友。

“纪念馆是传承红色基因最好的地方。”张耀森说道,“看到现在的社会发展非常快,很有活力,我们老一辈也很放心,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在新征程上,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还有许多“革命二代”,将珍藏多年的革命老物品无偿捐赠。

听到要建纪念馆的消息,尽管心中诸多不舍,张立和兄弟姐妹商量后,还是决定将跟随父亲多年的小提琴捐赠出来。小提琴是父亲张宗彩在徐闻进行地下工作时的业余爱好,后来成为他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工具。如今,小提琴安静地被陈列在展馆里,凝聚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陆冰珊则与父母用过的夹棉被“重逢”,感到分外亲切。

1948年,陆冰珊的父亲陆锦琪随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新一团入越整训时,越南共产党将夹棉被送给部队,这床夹棉被也曾用作他与梁志达的婚被。后来由于夹棉被过分破旧,便用白布补上,陆锦琪在其上题“中越的战斗友谊”,梁志达绣上红线。2018年,梁志达将夹棉被捐赠出来。

“粤桂边区当年牺牲了2万多名烈士,纪念馆是为先辈们建立的,我们作为‘二代’,在这里了解到先辈们的故事,更对他们充满了敬意。”陈劲的眼角泛着泪光。

革命前辈唐才猷长子唐舒明同样激动万分:“我们所有‘二代’都很高兴,纪念馆的落成,告慰了所有在这个地区战斗和牺牲的革命前辈,非常有意义。”

文字:南方+记者 林露

图片/视频:南方+记者 吴东俊

编辑 李怡茜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