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走在化州市中垌镇东京塘村,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绿油油的水稻迎风摇曳。
“地还是那些地,但模样和效益大不同了。”东京塘村党支部书记张传东站在田头,给记者算起账:村里流转整合500多亩耕地,小田变大田,推广水稻与芋头轮作,“机械化作业方便了,生产成本降了,土地租金涨了,村民还能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中垌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小田变大田,实现规模种植。
中垌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小田变大田,实现规模种植。
东京塘村的转变,仅仅是中垌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成果之一。
地处化州中部的中垌镇,以253.2平方公里面积和14万多人口,稳居化州第一大镇。也正因“第一大镇”的体量,过去面临的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问题更为集中和典型。
面对土地制约难题,中垌镇近年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破题,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为更广区域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农田提质
零散地聚成丰产田
夏季的芋头完成采收后,中垌镇的田野悄然披上新绿。在东京塘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晚造水稻秧苗整齐挺立,绿意盎然。
过去“耕地零散,大农机转不过弯,规模种植展不开手脚”这般景象,如今在东京塘村民记忆中正渐行渐远。放眼这片土地,蜿蜒的田埂被笔直的机耕路取代,零散的“补丁”已化为连片的“锦缎”。
东京塘村入口。
东京塘村入口。
变化始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瞄准耕地碎片化问题,中垌镇近年全力推进农用地提质改造,打造千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带,配套建设智能灌溉、机耕路网等现代化农业设施。
几年前,东京塘村将零散的500多亩耕地进行打包流转,建起高标准农田,实现水稻与芋头轮作,大幅提升了耕地生产效率。
土地流转并非一转了之。“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不仅坐收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张传东掐着指头算起增收账,“农忙时可吸纳100多人务工,都是本村人。租金因连片流转而提升,整体效益显著提高。”
东京塘村建起高标准农田,实现水稻与芋头轮作。
东京塘村建起高标准农田,实现水稻与芋头轮作。
与此同时,中垌镇创新推行“村集体+企业”合作模式,加速补充耕地项目落地见效。据镇干部介绍,目前,白石村委会约200亩园地已列入补充耕地项目,福岭村委会约120亩补充耕地项目正稳步推进。这些整治后的耕地将重点发展富硒水稻、特色果蔬等规模化种植,推动“零散地块”变为“丰产良田”。
放眼中垌全镇,农用地整治正持续扩面增效。白石、栋背区域795.29亩土地,以及番昌区域190.98亩土地,也已纳入耕地整治区规划范围。随着整治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垌镇正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土地基础,让乡村振兴的根基越筑越牢。
存量盘活
低效地腾出发展空间
在中垌镇石岭村,一纸“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合同,将偏远村庄与珠三角的城镇建设紧密相连。
村民起初并不完全理解,为何那些长满荒草的废旧宅基地、废弃养殖场,在经过复垦、验收后,其“指标”能在广州的交易平台上卖出。直到第一笔资金按比例返还至村集体和村民手中,他们才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的土地,原来是可以生金的“资本”。
石岭村拆旧复垦的边角地上种起经济作物。
石岭村拆旧复垦的边角地上种起经济作物。
走进村庄,只见昔日的闲置建设用地上,柑橘和化橘红苗茁壮成长。这里实施的拆旧复垦已完成约250亩土地整治,其中60亩指标已成功交易。
“废旧宅基地闲置多年,既影响村容,又浪费资源。”石岭村党支部书记饶文程说,拆旧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在优先满足农村发展用地需求后,纳入省级管理平台在省域范围内调剂,所得资金按比例返还,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水。
近年来,针对镇内低效建设用地,中垌精准实施“腾笼换鸟”策略,推进低效用地复垦,借助“增减挂钩”政策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目前已明确2025年中西部单元317亩、2027年中西部单元54.26亩、2028年中西部单元232.62亩的项目规划。
中垌化橘红种植基地。
中垌化橘红种植基地。
土地存量,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增量。作为荔枝种植大镇,中垌荔枝种植面积达5万亩,冷链运输需求旺盛,却始终缺少一个专业的集散中心。“我们急需建设集冷库、打包、装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集散中心。”兰山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明炉坦言,“这是打通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为此,镇村两级主动作为,在县道旁精心选址15亩园地,将其转为设施农用地,为产业升级腾挪空间。“各项手续进展顺利,集散中心预计明年荔枝季可投入使用。”李明炉透露,项目由社会集资建设,未来不仅服务于荔枝季,还可全年运营,助力本土番石榴、菠萝蜜、龙眼等特色水果走向更广阔市场。
兰山荔枝集散中心选址县道边,交通便利。
兰山荔枝集散中心选址县道边,交通便利。
要素保障
一亩地生出多元价值
土地整治的最终目的,是让资源要素活起来、产业发展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在中垌镇,土地正成为串联一二三产的“金纽带”,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在山口垌村,化州建然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出口欧美、日本的玩具产品。这家于2018年落户中垌镇的明星企业,解决了周边数百名村民的就业问题,2024年外贸产值达到了6500万元。随着订单量大幅增长,企业却有了“幸福的烦恼”——厂房不够用了。
建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建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企业的扩建需求得到了迅速响应。在当地镇村两级的协调下,紧邻工厂的土地租赁问题与十余户村民迅速达成一致,9.82亩厂房扩建用地获得保障。“这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增强了我们扎根中垌的决心。”公司负责人王伟南还透露,计划在化州杨梅临空经济区再投资生产医疗器械,展现了对当地营商环境的信心。
思路一变,空间一片。目前,中垌镇多个产业项目已进入关键推进阶段:200亩东京塘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展前期可研修编工作,15亩兰山荔枝集散中心完成前期征地,9.82亩建然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扩建项目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157.5亩东京塘农业观光采摘园项目及75.3847亩海螺工业用地已完成前期调研并启动招商。
俯瞰中垌圩。
俯瞰中垌圩。
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也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一环。漫步中垌镇河道沿岸,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工人正抓紧实施清淤疏浚,新修的滨水绿道沿河延伸,新植的绿化树迎风挺立。
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是该镇的又一着力点。目前已完成约500米河道的绿化美化,种植草皮、绿化树,提升乡村宜居度。同时,计划利用圩镇中心约20亩低效用地建设绿美生态公园,规划方案已完成,即将启动建设,未来将成为群众休闲游憩的“绿色客厅”。
穿镇而过的中垌河完成500米河道绿化美化。
穿镇而过的中垌河完成500米河道绿化美化。
“土地整治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让每一寸土地都产生多元价值。”中垌镇党委书记李启山说,将继续深化“土地整治+”模式,努力探索“以地兴产、以产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化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中垌样板”。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陈杨官 曾治 李嫦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