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创新、填补空白、受邀央视,广东图盛超高清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下称“图盛”)打造的国内首台国产5G+8K转播车,一诞生便吸睛无数。这辆形似炫彩卡车的转播车,整合了约百家企业的尖端技术,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85%。
图盛的转播车,打开了人们观察民科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视界”。除此之外,首个国产激光质子加速器、全国首套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多项国产化替代产品、技术,均在民科园实现产业化。
广东图盛超高清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打造的国内首台国产5G+8K转播车。
广东图盛超高清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打造的国内首台国产5G+8K转播车。
汇聚高新技术企业43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上市企业9家……历经三十年发展,民科园以白云区0.7%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超全区50%的工业产值,园区营收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以“三十而立再出发”的历史担当和奋斗豪情,民科园力争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创先争优走前列;与其共同成长的民营企业,亦将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推动自主创新,书写生动鲜活的创新发展故事。
一栋楼,跑出“破土”加速度
三年前,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韬氢能”)尚是默默耕耘的产业“新兵”;如今,它已蝶变为手握100多项专利的行业“链主”。
“我们曾在厂房选址落地思考很久。”公司副总裁钟蕾芳坦言,氢能产业对安全标准和空间布局要求极高。同时,新兴行业的政策审批往往流程复杂、周期更长。
面临棘手难题,民科园通过提供“即插即用”定制化厂房,协助开通“氢能专项审批”绿色通道,大幅缩短了企业投产周期并降低了隐性成本。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民科园发展氢能产业。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民科园发展氢能产业。
对于尚未经过市场检验、资金相对有限的新兴产业来说,在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获得一方创业宝地殊为不易。民科园以实打实的要素支撑,打开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
创新开发建设筹资模式,以区属国企为主体向国开行申请借款,已获政策性贷款授信180亿元;探索降低工业用地成本,创新实施“520”惠企政策,推动国企开发工业厂房出售、出租价格各降低50%;推动产业载体提质增效,指导优质企业通过更新改造完善176亩用地产权手续,新增9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有了优质载体空间,产业苗圃方可播撒希望的种子。待新兴势力破土而出,民科园还会“扶上马,送一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快,企业注册后马上就需要大量发票,但因纳税评级低无法按需获取发票。白云区建立“税地联动”专项工作机制,探索联合核查工作模式,实施经营现场、业务合同“双确认”,“一企一审”提高企业纳税等级,支持企业按需申领发票,保障产业发展需要。
民科园提供了租金优惠的办公场地,减轻企业运营成本压力。
民科园提供了租金优惠的办公场地,减轻企业运营成本压力。
此外,民科园还会提供租金优惠的办公场地,减轻企业运营成本压力;积极协助企业对接各类政策,争取可观的补贴和扶持资金;多次组织企业交流活动,拓宽初创企业人脉圈子和业务合作渠道。
新兴产业百舸争流,慢一步或许就将错过风口。民科园为创新者搭桥、为创业者铺路,当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来到此地,便意味着在起跑线上驶入了“快车道”。
一片厂,形成“破界”联合体
新兴产业的赛道上,民科园的“新锐之车”勇往直前。
除了图盛的5G+8K转播车外,还有广州通达汽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山眼科中心联合研制的5G智能眼科巡诊车、慧眼移动医院;云韬氢能参与打造的燃料电池汽车等。这些车辆的共同点,都是“跨界创新”的产品。
民科园拥有的丰富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资源,为新兴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达电气的模拟场景。
通达电气的模拟场景。
在这里,机构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以前需要12个人加班加点,现在6个人就能搞定,仅人力成本这一项,一年就节约600万元。”广州半径电力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灿表示,这得益于企业为提高产品性能,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开展的定向研发。促成快速精准匹配的“红娘”,正是民科园搭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该平台推动组建19个民企创新联合体,开展75项产学研合作,推动57项研发项目落地。
在这里,政企联动建设创新平台。
政府指导、企业运营的广东图盛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已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此外,民科园已落地全国首个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省市区联动共建激光等离子体研究院并认定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园区+高校+企业”合作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签约启动建设新能源汽车中试研究院等。
在这里,多元主体开展联合攻关。
“让天下没有难找的药、让天下没有难寻的医。”这是广东阿康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李珏的座右铭。阿康健康以民科园为载体,吸引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落户,带动形成健康产业“前店后厂”模式。一个个企业、一片片厂房、一条条产业链,在民科园打破了主体间壁垒,实现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民科园还建立起科技资源服务中心,促成1.2万多台(套)科研仪器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合作。
如今,科技需求与成果供给、政府搭台与企业主导、研发协作与产业协同,在民科园纷纷开启“双向奔赴”,新兴产业擦出的璀璨火花,正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磅礴动能。
【记者手记】
破壁而立,重构创新生态圈
漫步在广州民营科技园核心区,这里没有物理空间的围墙,如何能够像国际化现代产业园区那般“无墙而强”?
在园区扎根十余年,广州蓝鸽软件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琳璐表示,带着客人来园区附近办事,看着一路繁华,会很自豪地介绍“这是我的主场”。
得益于民科园的营商环境,蓝鸽软件聚焦主业、开拓市场,其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大量投入于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建设,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全国超70%高校,都在用其产品。
广州蓝鸽软件有限公司打造的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
广州蓝鸽软件有限公司打造的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
三十年间,民科园诸如此类的成长故事从未停息。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民科园以“破壁者”姿态创新突围,核心在重构生产关系。让创意、资本与人才在立体空间自由流动,新兴产业才能成型起势。
国地共建,梯度培育——民科园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签约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对园区企业分级建库,联动专家服务机构加强实地走访指导企业,形成了庞大的专精特新“主力军”“后备军”。
金融体系,活水浇灌——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公司联合会广州会客厅和美丽健康产业委员会揭牌成立,帮助上市公司找资金、找人才、找项目、找资源,提升美丽健康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消费拉动力。设立“金穗融科”科创服务中心,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科技e贷等金融产品;开展全市首个“政企银保投”贷款试点,支持354家企业融资21亿元;成立全国首批科技特色支行,支持企业融资200亿元。
人才服务,多维提供——民科园致力于培育多层次产教融合生态圈,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园区+企业+院校”合作模式,引进清华、北大等省内外高校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校企协同“现场工程师”培养机制,共建广州民营科技产教联合体等产教融合共同体,落地新能源与新型储能装备产业学院等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人才智力资源对接,搭建投资合作桥梁,引入世界客青博士智库联盟创新创业基地、G20YEA菁英社区-广州城市会客厅在园区揭牌成立。
激荡三十年,民科园从铁皮厂房到科创森林,变化的是城市界面,不变的是向新培优的初心。这座承载白云区蓬勃新质生产力的园区,正在探索一场静默而壮阔的进化——新兴产业拔节生长的声音,恰似一个时代破茧成蝶的节拍。
统筹:谭超
策划:龚晶 冯艳丹
采写:南方+记者 李鹏程
报道团队:谭超 黄楚旋 李鹏程
拍摄:石建华 谭札烽
供图:白云融媒体 广州民营科技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