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洞镇上河村以“荔”为媒打造和美乡村|初见效·电白新

作者 周梁 2025-06-30 22:11

开栏语:

2025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之年。“三年考”中,镇村的嬗变是“百千万工程”实践轨迹的生动展现和绝佳样本。

南方+电白频道推出“初见效·电白新”栏目,通过实地探访典型镇村,通过记录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升级等案例范本,呈现基层改革者的探索足迹,并力求通过鲜活案例,展现电白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真实进程,解码如何将“百千万工程”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百姓可触可感的幸福实景。


茂名市电白区霞洞镇牌坊下,黑底化的619县道笔直向前延伸。不远处,路旁“千年古荔,水韵上河”八个大字十分醒目,吸引着来来往往过客的目光。这里是电白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上河村。

走进村子,仿佛步入一幅精心绘制的岭南田园画卷:农房白墙黛瓦,井然有序;村道旁、庭院前,精心设计的小广场、小公园错落点缀,生气盎然;一幅幅生动传神、讲述荔枝故事与农家生活的彩绘墙面,成为最鲜活的乡村注脚。近年来,电白区霞洞镇上河村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利用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以“千年古荔,水韵上河”为主题,以古荔枝产业文化、沙琅江生态资源为基础,打造成集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于一体的魅力村庄。

公路旁,“千年古荔,水韵上河”八个大字非常醒目。周梁 摄

公路旁,“千年古荔,水韵上河”八个大字非常醒目。周梁 摄

党建领航,凝聚群众大合力

在上河村的党建广场上,鲜红的党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荣鹏站在广场前,话语掷地有声:“村子要变样,关键看支部,力量在群众!”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的号角吹响,上河村党支部便挺立潮头,成为凝聚人心的“主心骨”。

变化始于最贴近泥土的沟通。王荣鹏介绍,从2020年村里开始提质改造,上河村党员干部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板凳一放,茶水一端,“人大+村民”议事会便热络开场。

上河村党建广场。周梁 摄

上河村党建广场。周梁 摄

议什么?怎么干?村子未来往哪走?桩桩件件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在坦诚交流中碰撞出共识的火花。

村民王伯至今对2021年的那场讨论记忆犹新。“路窄会车难怎么破?”“古树保护钱从哪来?”“污水往哪里去?”这些过去被认为是“干部的事”的问题,如今成了村民们自己操心的事。通过议事会,村民们逐渐意识到,村子是自己共同的家园,建设美好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参与。这种观念的转变,为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共识形成后,上河村迅速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村委积极动员村民参与村容村貌建设,前后共组织超过2万人次投工投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整治工程有序推进:绿化补种让村庄披上了新绿,道路“黑化”提升了出行的舒适度,农房外立面改造让家园焕然一新,“三线”整治理顺了村庄上空的“蜘蛛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美化家园,村民正在清理村道树上枯枝。周梁 摄

美化家园,村民正在清理村道树上枯枝。周梁 摄

“现在,每天每户出一个人参与村庄清洁,雷打不动。”王荣鹏指着干净整洁的巷道介绍道。村里“每家一人”的约定,是村民“主人翁”意识觉醒的朴素表达。

在环境治理方面,上河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村里普及垃圾分类,村民自觉将生活垃圾投放在垃圾回收站;引入专业企业接管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管理体系,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通过“农家小苑”等创新模式,引导家禽集中圈养,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

为了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上河村创立了文明积分激励机制。村民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美丽庭院建设、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积累“文明积分”,这些积分可在村口指定商店兑换油盐酱醋等实用生活用品。“扫好自家门前雪,既能换实惠,村子也更靓,谁不乐意?”村民梁姨拿着刚用积分兑换的牙膏等生活用品,笑容满面。

如今的上河村,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沟通议事凝聚共识、干群同心落实行动、积分机制保障长效,“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文明乡风吹拂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上河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巨幅墙绘,铺展出上河村的绝美画卷。上河村村委会供图

巨幅墙绘,铺展出上河村的绝美画卷。上河村村委会供图

古荔生金,甜蜜产业铺就致富路

上河村的灵魂,深植于村中郁郁葱葱的古老荔枝林——上河贡园。

据考究,上河贡园是世界目前保存良好的四大荔枝古贡园之一,面积达1300多亩,始于秦汉时期,拓展于梁陈朝代,鼎盛于隋唐年间。园内570余棵百年以上古荔树虬枝盘曲,最“年轻”的古树也有500多岁,最老的一棵名叫“岭南荔母”,已1781岁“高龄”。这些古荔树品种以黑叶、妃子笑、进奉为主,年年开花结果,果品质量上乘,闻名遐迩,价格往往数倍于普通荔枝。

古荔园里,最古老的荔枝树——“岭南荔母”。苏斯铭 摄

古荔园里,最古老的荔枝树——“岭南荔母”。苏斯铭 摄

“这古荔园,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饭碗’,更是全村发展的‘命根子’。”王荣鹏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如何让千年古荔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造福一方百姓?上河村打出了一套立足禀赋、融合创新的组合拳。

护根脉,古树重焕生机。保护是第一位的。村里对珍贵的古荔枝树实行挂牌建档,流转其中275棵进行更专业的统一保护管理。引入强大的科技外脑,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建立紧密合作,专家定期入园为古荔树“把脉问诊”,提供科学养护方案,为“古荔枝”这一金字招牌筑起坚实的品质与品牌护城河。

延链条,小荔枝闯出大市场。守着鲜果卖,路子太窄,上河村成立了自己的“强村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眼光不再局限于鲜果销售,而是向精深加工要效益。他们与广东省知名企业红天鹿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上河古荔优质果源,生产高品质荔枝汁。村民不仅通过提供原料增收,还能参与代销分成,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为集体和村民收入开辟了稳定增长的新渠道。

融文旅,农创激活“荔”能量。上河村以古荔园为核心,精心打造了“荔下农创馆”“荔下大舞台”及“荔下空间”三大项目。一条条沉浸式的“荔枝+”研学路线随之展开,古老的荔枝园,变身为展示自然奇观与千年荔文化的生动课堂,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子前来。

上河村古荔园与林下经济相辉映。周梁 摄

上河村古荔园与林下经济相辉映。周梁 摄

“依托沙琅江的风景,我们在古荔园里建了观光廊,园里也铺设了硬化水泥路,游客进来游玩更方便、更舒心了。”上河村村委会副书记王志嘉介绍道。林下空间也没闲着,村民巧妙利用肥沃林旁土地,轮种花生、番薯等作物,实现“四季有收成,土地不空闲”。

借东风,特色产品飞出山窝窝。“百千万工程”搭建的帮扶桥梁,为上河村的特色农产品插上了飞出大山的翅膀。在珠海对口帮扶工作队的大力“牵线搭桥”下,上河村与珠海市相关单位、团体成功对接,签订了特色农产品集中采购协议。2024年末,满载着上河古荔干、荔枝汁等特色农产品的货车驶向珠海,深受当地市民喜爱,一笔笔订单为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4.2万元收益。“以前好东西愁销路,现在有帮扶队帮忙,卖得出,更能卖上好价钱!”回村创业的青年个个干劲十足。

上河村古荔园雕塑。周梁 摄

上河村古荔园雕塑。周梁 摄

水韵新颜:和美家园入画来

“村里变化太大了!路又平又干净,环境清爽得不得了,跟以前比真是天差地别!”嫁到上河村整整三十年的崔姨,站在自家庭院前,望着焕然一新的村庄,话语里满是感慨。她亲历了上河村从一条默默无闻的普通小村,蝶变为如今游客、客商络绎不绝的热闹典型村的整个过程。“以前娘家那边过来走亲戚,总嫌路难走。现在来了都说这里像个景区,到处拍照哩!”崔姨说。

“环境好了,大家心气也顺了,产业多起来,人气越来越旺。这么好的家园,谁不珍惜?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自觉搞好‘门前三包’,争着把自家小院拾掇得漂漂亮亮,都想着为村子变得更美出把力呢!”崔姨指着邻居家精心打理、花草繁茂的小院说道。

上河村里小庭院焕发新气象。周梁 摄

上河村里小庭院焕发新气象。周梁 摄

这份“珍惜”与“自觉”,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巨变。上河村以土地综合治理为重要抓手,大力盘活村中闲置、零散的土地资源,将其转化为提升村庄品质的宝贵空间。

数据记录着蝶变的力度:自2024年10月以来,村里共平整出6个大小不一的休闲广场,总面积约2234平方米;新栽植各类景观苗木2600余棵,铺设赏心悦目的草坪1678平方米;利用房前屋后、边角空地,打造出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53个;对48栋农房的外立面进行了统一风貌提升,白墙黛瓦,尽显岭南韵味;完成村道硬化536米,道路“黑化”(铺设沥青)面积达3218平方米。这一系列扎实举措,一笔一画,将上河村描绘成一幅“河清、路畅、景美、院净”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林下公园、球场、健身广场、村落和谐一幕。周梁 摄

林下公园、球场、健身广场、村落和谐一幕。周梁 摄

上河村之蝶变,恰是电白区典型村建设的鲜活映照。其脱胎换骨般的实践,为全区乃至更广区域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上河样本”。如今,慕名前来“取经”的兄弟村镇考察团可谓络绎不绝。

“现在啊,我们村委会这帮人,个个都练成了‘资深向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荣鹏脸上洋溢着由衷的自豪。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主人翁精神与专业素养,正是上河村成功经验最直观的传递。

漫步今日上河,清澈的沙琅江水静静流淌,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整齐美丽的农家院落。干净宽敞的沥青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小道,直通果园深处、家门口前。风格各异的文化墙绘,讲述着荔枝的传说、农耕的智慧与乡村的愿景。孩子们在新修的小广场上嬉戏,老人们在树下悠然乘凉,游客们在观光廊上驻足拍照。一幅流淌着和谐与希望的新时代“上河图”,正在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美丽乡村大舞台。 周梁 摄

美丽乡村大舞台。 周梁 摄

采访手记

离开上河村时,暮色渐浓,夕阳将整片荔枝林浸染成琥珀色,晚风裹挟着清新的负氧离子吹进车窗。后视镜里,古荔园标志性雕塑渐渐缩成一个墨点,却在记忆里愈发清晰——它就像一个时光的坐标,见证着上河村这片土地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华丽转身。

这让我想起采访时的诸多细节:古荔园里,新发的枝芽与沧桑的老干共生共荣;物流站里,一箱箱农产品、深加工饮料奔向远方,澎湃着乡村经济的活力;村落间,清澈的河水流淌过美丽庭院,生态之美浸润着绵长的人文之韵,处处流淌着和谐与希望。

“甜蜜”产业的壮大,为村庄的振兴夯实了坚实的物质根基;古荔韵的焕发,为乡村铸就了独一无二、历久弥新的灵魂;新上河的崛起,为生活于此的人们铺就了触手可及的幸福底色。当又一个盛夏来临,千年古荔早已突破了舌尖的滋味,融入到果农鼓起的腰包,留存在游客惊喜的相册,更深深浸润在上河人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坚定憧憬之中。

古村新生,其命维新。河村的故事,如同一颗饱含汁液的荔枝,正成熟于“百千万工程”的春风中。它不是推倒重来的激进变革,而是一场润物无声的 “文化再造”。就像古荔树的生长,既需要千年根系的滋养,也离不开阳光雨露的哺育。

深扎脚下沃土,敬畏历史馈赠的瑰宝,同时勇于拥抱时代的浪潮,激发出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上河村的成功,正是“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最恰当的注脚。

撰文:周梁

图片除署名外,其余由上河村村委会提供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