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电诈“魔掌”伸向未成年人丨这能刑吗?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其中透露,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成年人利用电信网络实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3347人,同比上升14.1%,呈快速上升趋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新华社
躺着就能赚钱、免费送热门皮肤、扫码就能返利……这些藏在手机屏幕背后的陷阱,正悄悄吞噬着未成年人的安全防线。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这能刑吗?
【省流版】
1.利用电信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都有可能构成诈骗罪。
2.除了诈骗,电信网络还滋生出个人信息滥用、性侵害等犯罪,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猥亵儿童罪等。
3.司法机关要对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网络性侵等犯罪“零容忍”,依法严惩此类犯罪行为。
【完整版】
这非常刑!我们来看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利用电信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
在江苏高院公布的一起案件中,殷某以“免费赠送游戏皮肤”等名义,诱导未成年玩家添加其QQ、微信,并诱骗未成年被害人操作其父母的手机网购,三个月诈骗5万余元。最终殷某因构成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
其次是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在最高法发布的一起案例中,肖某等人向多名未成年人收购电话卡,并以兼职为由,组织两名未成年人拨打诈骗电话1500余条,诈骗金额高达47万元。最终肖某因构成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除了诈骗,电信网络还滋生出个人信息滥用、性侵害等犯罪。有培训机构非法收集学生信息,电话推销违规学科培训牟利;某游戏公司允许未成年人修改实名认证,引诱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有犯罪分子伪装成“无偿学习监督员”,隔空猥亵未成年人……这些犯罪行为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猥亵儿童罪等。
面对此类犯罪,需构建更为严密的综合防护体系。司法机关要对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网络性侵等犯罪“零容忍”,依法严惩此类犯罪行为;平台要压实责任,建立“事前预防机制”,设置完善“未成年人模式”;家长需主动安装防护软件、管理支付密码;学校要将网络素养纳入课程,教育未成年人警惕“网络兼职”等陷阱。
统筹:祁雷 张梓望 杜玮淦
文字/出镜/摄像:南方+记者 李乾
剪辑:金镝
海报:吴颖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