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珠海市工人文化宫音乐厅,一场名为“让温暖被听见”的创业者故事朗诵会温情上演。
诗歌、情景剧、脱口秀轮番登场,300余名观众在掌声与泪光中,共同见证了6组创业者如何用汗水浇灌梦想,将个人奋斗融入城市发展脉搏。
从焊花飞溅的匠心坚守到跨越咸淡水的“蚝”情万丈,从古村复苏的设计魔法到荒地里长出的童话田园……一句句“我在珠海挺好”,诠释了奋斗者的幸福哲学和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蓬勃脉动。
7月11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对推动广东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部署,强调要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而他们的故事,是珠海献给所有追梦人的情书——这片沃土,终将回报每一份扎根的勇气与热爱。
“死磕”的精神
产业创新的每一次跃升,都根植于万千创业者的奋力托举。
“创业者就像生蚝,既要扎根海底,又要敢于被浪涛打磨。”
“90后”澳门青年、金湾悦禾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锦城带着他的“蚝”情壮志走上舞台,讲述他的创业故事。
2017年从国外回来后,林锦城跑了多个沿海城市,调研国内生蚝养殖情况,最后选定位于金湾荷包岛和大杧岛的万亩海域,耕耘创业“蓝海”。他凭借“HDPE筏架”“物联网监测”等科技手段,成功破解传统养殖难题,还在金湾区荷包岛海域打造万亩“海洋牧场”,带动200名村民就业,实现了4.5亿元的年产值,为村集体增收约1000万元。
如今,澳门悦禾已成为大湾区养殖规模最大、品牌化程度最高的澳资企业,公司在珠海成立了金湾悦禾和斗门悦禾等分公司,以珠海为圆心,辐射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全面提升。
养殖产业之外,废弃的蚝壳华丽转身,成为承载湾区文化和海洋记忆的独特艺术品。
“期待更多港澳青年来珠海,在这片咸淡水交汇的地方,书写自己的‘蚝’情壮志。”林锦城说。
原创情景剧《焊接人生》描绘了中海福陆重工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中心焊接管理室主任朱化学的匠心故事。
“我们不是为了焊接而焊接,而是为了焊好而焊接。”这句话道出了朱化学对焊接工作的极致追求。
27年里,朱化学先后参与过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海基二号”等53个国内外大型能源工程项目建设,带领团队攻克焊接技术难关20余个,改进工艺10余项……
凭着这股死磕到底的精神,朱化学逐渐对焊接现场的每一道工序甚至每一个环节了如指掌,从一名普通的焊工成长为焊接班长、焊接队长、焊接技能大师,成了基层一线焊工们津津乐道的“焊接工艺百事通”。
从初出茅庐到享誉行业,朱化学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传奇,更是技艺传承的典范。
传统与新潮的碰撞
近年来,北山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引人”“以人促产”,成功实现从百年古村到一座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村”的蝶变,以其独特魅力成为湾区时代新青年聚集地。
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和港澳投资者加入古建活化行列,用他们的青春活力和新的审美视角,打造出了一批独树一帜、各领风骚的古建活化文创品牌。
朗诵会上,澳门设计师协会会长、北山MO-DESIGN工作室主理人周小良以脱口秀形式,再现了自己活化15处北山历史建筑的历程。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周小良深切感受到粤澳文化交融的魅力。2021年,周小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珠海,他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和中西融合的设计理念,开始探索如何将设计专业和品牌融入湾区融合的政策之中。
白天卖广式凉茶,晚上卖西式鸡尾酒,在北山村,一座清代重建的医帝庙经过设计师改造活化后,变成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凉茶铺,闪烁着别样的火花。
自2021年起参与珠海文创街区设计孵化至今,周小良已完成医帝庙凉茶、灿记海南鸡饭等近15个建筑活化的艺术单品,这些起源于世界各地的美食店铺,由于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和精益求精的出品质量,个个生意火热,在各大平台榜单排名前列。
今日菓堂主理人廖峪婧的故事则是北山“老珠海味道”的生动注脚。
28岁的廖峪婧是在北山村长大的本地人,大学会展专业毕业的她2020年回到村里创业,开了甜品小店“今日菓堂”。
从小看外公制作粤式美食,廖峪婧的甜点也因此十分注重食材的新鲜,每个糕点都散发着应季水果的清香。
2023年,廖峪婧租下巷口处的一栋三层旧小楼进行改建,变成了“今日饷処”甜品简餐店。绿荫阳伞的小院、法式慵懒风的店内设计,很快获得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
“现在北山和小时候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的文艺商圈很时尚,很适合年轻人自由发挥去创业,作为本地人我觉得很幸运很开心。”廖峪婧说。
返乡的安宁
当前,珠海正以更高标准、更高追求建设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在“百千万工程”绘就的壮美画卷,返乡创业者正是最富活力的点睛之笔。
斗门观沥民宿创始人周颖欣与莲江山禾田园创始人余和邓、罗彩虹夫妻的故事,成为珠海“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他们用民宿经济、田园文旅激活乡村资源,让“返乡创业”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斗门镇人大代表周颖欣是新乡村首位返乡创业青年,在她的带动下,一场青砖老屋“爆改”成民宿的“试验”,催生更多乡村振兴的新可能。
2020年,周颖欣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毅然辞去一线城市的工作,回乡创建了观沥·山月里民宿品牌,租赁14栋闲置民房改造成精品民宿,节假日入住率超90%,有效盘活了闲置农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她还帮助附近农户销售农产品,让家乡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帮助更多的返乡青年创业,周颖欣还把民宿打造成“乡村创客空间”。
“我有技术但缺资金”“我有创意但缺项目”……在周颖欣组织的“资源对接日”上,返乡青年与本地企业家像“相亲”一样精准配对。“只要年轻人愿意来,‘乡村创客空间’就提供资源共享、经验分享等服务。”周颖欣说。
莲洲沙湾村民罗彩虹和她的丈夫余和邓,则在家乡圆了田园梦。
2020年的一个深夜,从事教育工作的罗彩虹与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丈夫余和邓进行了一场改变人生轨迹的谈话。“莲洲真的很美,只是很多人还不知道。”罗彩虹的感叹道出了对家乡的眷恋与遗憾。
这场被田园勾起的乡土情怀,最终化作莲江村80亩土地的涅槃。2024年4月1日,历经近一年的选址和前期准备后,“莲江山禾”项目正式动工,定点在五指山下的双顶湾,莲江村80亩营地为首期核心区域。
露营帐篷散落在绿茵间,木质舞台静静伫立在湖畔,巨大的彩色气球漂浮在草地上空,像童话里的场景。曾经闲置的土地,在余和邓一手一脚的搭建下,变成了一处融合自然与休闲的乐园。
罗彩虹则带着团队开发研学课程,开辟了菜园、果园,规划了亲子互动区,甚至设计了农耕体验、自然探索课程,让来自湾区城市的游客,在这里找回久违的童年乡村记忆。
时间见证,乡村振兴并非缥缈的愿景,而是躬身力行的实践;故土的蝶变,需要的不仅是热忱,更是那份“我愿意”的执着与智慧。
撰文:谢静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