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局|佛山创建省实验区这一年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7-11 07:17

以改革破题,为全省探路。

7月11日,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迈入一周年。一年前,肩负省委赋予的探路使命,佛山踏上了改革攻坚之路——启建全省唯一以市域城乡区域协调为主题的实验区。

对佛山而言,建设实验区绝非争取一块牌子,而是要用行动交出优秀答卷。一年来,这片改革“试验田”以“敢饮头啖汤”的锐气破局,围绕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下称“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均衡等多个领域,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周年,是节点更是起点。佛山将加强改革谋划和政策创新,集成化、项目式推动改革任务落地,牵引带动实验区建设持续突破。

两江潮涌

打造改革“核心实验场”

西江、北江交汇处潮声激荡,以环两江先行区为“核心实验场”,一场重塑区域协调版图的改革实践破浪向前。

佛山以环两江先行区为“核心实验场”,以改革重塑区域协调版图。廖明璨 摄

佛山以环两江先行区为“核心实验场”,以改革重塑区域协调版图。廖明璨 摄

丹灶、西樵、九江、龙江、白坭、西南等6个镇街,是衔接先发与后发地区的“中间地带”,也是环两江先行区的核心区。

这里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空间充足,也直面城乡二元结构、公共服务不均等典型挑战。这正是环两江先行区的独特价值:既求解佛山课题,更为全省类似困境探路破题。

以环两江先行区探路改革“深水区”,佛山锚定方向,实施产业体系向新、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改革攻坚等6个工程、20项重点任务,把环两江先行区打造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地,作为集成式改革的“核心实验场”,部署实施新型城乡社区建设改革、实施集体经济“分润模式”改革等28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

以“分润模式”改革为例,南海区上金瓯社区探索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集体资产,预计为村集体带来保底收益超7000万元,惠及村民2万余人。

此外,佛山还将文旅摆到战略前台,围绕“文旅搭台、经济唱戏”思路,加快建设“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打造岭南水乡旅游新IP。

围绕“文旅搭台、经济唱戏”思路,佛山加快建设“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廖明璨摄

围绕“文旅搭台、经济唱戏”思路,佛山加快建设“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廖明璨摄

可以说,环两江先行区的改革绝非小打小闹,改的都是“硬骨头”。而改革积累的经验,也将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提供有力支撑。

就在上个月,佛山召开推进会对环两江先行区进行再部署,强调要抓好“五个先行探索”、努力成为“五个精彩样本”。塑强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改革实践还在精彩继续。

三箭齐发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岭南盛夏,佛山产业一线热力升腾:星通半导体投资45亿元建设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制造基地;远华新材料投资25亿元建设总部基地……

建设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产业跃升是破局关键引擎。为此,佛山坚持“两条腿走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掀起一场深刻产业变革,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佛山坚持“两条腿走路”,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戴嘉信 摄

佛山坚持“两条腿走路”,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戴嘉信 摄

传统产业是佛山制造的厚实家底。一年来,佛山以改革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新一轮工业技改行动,探索龙头企业“示范转”、链主带动“协同转”、产业集群“抱团转”新路径,带动更多中小企业投身数字化转型浪潮。

只要思想够解放,老树也能发新枝。目前,全市超77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占比超70%,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改革经验获工信部发文推广。

夯实基本盘之时,佛山更以改革厚植增量。以招商引资为例,佛山充分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创新以投代补机制,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新动能产业基金体系,推行“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招商模式,以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改革的成效正在显现。今年上半年,佛山引入15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988亿元,正泰华南总部、海创大族机器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不仅如此,佛山更牢固树立“增资扩产也是招商引资”的理念,推出上线土地招商超市、组建本土企业服务专班等举措,激发本土企业增资扩产的信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增资扩产项目投资总额达1295.84亿元,同比大增36.86%。

以“三箭齐发”战略重塑产业形态,佛山正从“制造大市”稳步迈向“智造强市”。

民生提质

促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改革之要,首在为民;发展之重,终归惠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始终贯穿于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价值主轴。

去年下半年,佛山市高级中学、佛山市季华中学揭牌亮相。这两所学校是以高明区第一中学、三水区实验中学为基础,经办学体制改革后升格而来,有效补足高明、三水教育资源短板。此举正是佛山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教育医疗是民生之本。过去一年,佛山抓住教育、医疗两大痛点,创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通过集团化的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延伸,探索高水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新模式,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

佛山创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探索高水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新模式。戴嘉信 摄

佛山创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探索高水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新模式。戴嘉信 摄

在教育方面,佛山积极推进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中小学优秀校长教师市域交流机制。目前,全市共组建175个教育集团,覆盖学生约100万人,7家教育集团上榜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再看医疗,佛山着力实施优质医疗机构集团化经营,构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成医联体29个、专科联盟80个,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此外,构建“市优、区强、镇活、村稳”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医改经验,更入选全国医改蓝皮书4个地方改革案例之一。

改革没有“完成时”。从产业到民生、从城市到乡村,这场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改革浪潮仍将继续,在佛山这片热土上再书“敢为人先”新篇章。


■观察眼

树改革锐气为全省探路

改革创新,关键在人。

建设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是省委赋予佛山的探路使命,更是倒逼自我突破的历史机遇。当下,围绕实验区建设,文件铺排周密,会议部署详尽。但实验区能否闯出新天地、试出真经验?关键中的关键,仍是干部队伍能否重燃“敢饮头啖汤”的锐气血性。

这种锐气与血性,于佛山而言并不陌生。它曾哺育了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厂带村”的传奇故事,也是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为全省探路破局的坚实底气。

回望来路,佛山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跃升,无不是“敢饮头啖汤”的生动注脚。如今,扛起省实验区的建设重任,佛山面对的挑战更艰巨:破除“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的痼疾,打通城乡土地壁垒……

这些绝非小打小闹可以破题,每一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没有教科书可循。倘若干部时刻担心“洗碗越多摔碗越多”,奉行“宁可不干事、只求不出事”的中庸哲学,再宏大的蓝图终将沦为纸面风景。

为此,佛山市委主要领导曾多次号召广大干部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且反复强调:再造一个新佛山,不能丢掉“敢饮头啖汤”的精神。

当下,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区域竞争百舸争流,而省实验区正是磨炼干部“饮头啖汤”精神的实战场。广大干部当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担当,传承“敢饮头啖汤”的精神血脉,敢于尝“新味”、破“坚冰”。只有这样,佛山才能为全省城乡协调发展蹚出新路径、立起新标杆。


■数读

紧扣环两江先行区深化改革,今年明确了28项重点改革事项,明确了178项投资额1812亿元的先行区重点项目。

紧扣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全市超77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占比超70%,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2025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0%,半导体分立器件、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0.5%24.2%

紧扣土地管理利用深化改革,以区为统筹单元全面铺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025年全市落地项目25个,完成投资33.96亿元、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紧扣集体经济发展深化改革,2024年全市所有村集体收入均突破100万元,“亿元村居”从80个增加到87个

紧扣城乡环境治理深化改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完成存量农房风貌品质提升11398户,打造16条“百里芳华”示范带精华段,带内美丽宜居村比例达91%

紧扣公共服务供给深化改革,组建175个教育集团,覆盖学生约100万人7家教育集团上榜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建成医联体29个、专科联盟80个,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采写:南方+记者 王芃琹

编辑 黄逸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