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多家医院启动“三伏天灸”,市民扎堆“冬病夏治”

作者 唐锦洪 2025-07-10 13:55

“我已经连续多年参与‘三伏天灸’治疗,抵抗力明显增强,冬季易发疾病也得到有效缓解。”7月10日上午,四会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门诊部内,市民李叔排队贴完 “三伏天灸” 后高兴地说。当日,四会多家医疗机构同步启动2025年“三伏天灸” 服务,传统中医疗法再次迎来就诊高峰,从白发老人到年轻白领,越来越多市民加入这场 “冬病夏治” 的健康养生局。

在四会市中医院,候诊区坐满了等候贴敷的市民。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将新鲜调制的药料贴敷在其特定的穴位上,并耐心叮嘱他们贴药后有关注意事项。

今年的“三伏天灸”依然受到市民群众的追捧,其中有连续多年坚持的“老熟客”,也有不少首次尝试的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人信中医、爱中医,对中医传统疗法的认可度逐年提高。”四会市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邓国全说。

在贞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陈姨早早地来到中医馆接受“三伏天灸”治疗。“以前一到冬天就犯支气管炎,咳嗽起来整晚睡不着。这几年坚持贴三伏灸,冬天咳嗽明显轻了。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也能享受到中医服务,特别方便。”

天灸疗法是古代灸法的一种,属现代的穴位贴敷疗法。它通过药物对穴位及患处皮肤的刺激和吸收作用,借经络的传导,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协调阴阳,达到外治内效、防病治病的目的,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科的多种疾病。

“三伏天灸”借一年中自然阳气最盛之时,选择辛温散寒、走窜开窍及通经活络的药物精制而成药膏贴敷到特定穴位上,以疏通经络、激发正气,达到“冬病夏治”“未病先防”的效果。因此,冬季高发的疾病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往往能收获事半功倍的疗效。

下列这些疾病尤其适合天灸治疗

1.体质虚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哮喘、肺心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

2.胃肠虚寒引起消化道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3.宫寒而引起的妇科疾病:痛经、月经失调、卵巢早衰、不孕症等;

4.寒、湿邪阻络引起的痛证:颈肩腰腿痛症、腰椎退行性变、膝关节退行性变等;

5.其他:亚健康、内分泌失调等。另外,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纯阳之气,化生不足,导致体质不足,易患感冒、咳嗽、发热、哮喘、鼻炎等疾病,也可以通过三伏天灸增强体质。

2025年“三伏天灸”贴药时间表

初伏加强:7月10日(星期四)

初伏:7月20日(星期日)

中伏:7月30日(星期三)

末伏:8月9日(星期六)

末伏巩固:8月19日(星期二)

四会市提供“三伏天灸”医疗机构名单

接受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慎防风寒。贴药后避免运动出汗,防止药贴松脱。

2.饮食均衡,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不吃牛肉、烧鹅、鸭等易引起化脓食物,戒食鱼、虾、生鸡等易致敏食物。

3.治疗后取下药贴,一般间隔6小时后可以洗澡,可用温水沐浴,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

4.贴敷时间:一般成人1~2小时, 儿童约半小时;贴药后皮肤均有热感,因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贴药时间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婴幼儿因皮肤娇嫩,敷贴时间不宜过长。

5.贴药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亦有可能出现小水疱,这些都属天灸的正常药物良性反应,不可直接用手抓所贴部位之皮肤,以免损伤皮肤而致感染。若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等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消毒后可涂抹湿润烧伤膏等药物,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若皮肤出现红肿、大水疱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医院就医。由于体质差异,三伏灸贴敷治疗后产生的水疱可能导致色素沉着,需较长时间消退,部分瘢痕体质者甚至会留下瘢痕,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以个人耐受为度。

6.天灸禁忌症:发热、急性扁桃体炎、肺部感染、咯血、咯黄色痰患者、女性月经期、孕妇、患严重皮肤过敏或感染、严重心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撰文:唐锦洪 梁杰

编辑 刘舜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