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d070e826433bbb080a8af31b9882.jpg)
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2025年了,还能看两个七旬老人打架。”
最近,电影《捕风追影》热映,有人说,成龙“倒退”了30年。但更多人看到的,是另一位老人——梁家辉。67岁的他,再度饰演反派,拳拳到肉、气场慑人,甚至被观众称为“托举整部电影的存在”。
梁家辉素来有“千面影帝”之称,他是唯一一个1980-2010年代均获得金像奖影帝称号的男演员。虽然这些年来,梁家辉出演的角色不及以前多元,也比较少,但每一次都是有效演出,并且持续在创造新的经典。
01
梁家辉有一张可邪可正的脸,一副不算宽大却爆发力惊人的身板。早年《垂帘听政》中,他是文弱忧郁的咸丰帝;《情人》中,他是深情孱弱的东尼。而到了《黑金》,他一句“谁赞成,谁反对”,煞气逼人,肌肉牵动神经,仿佛每一个眼神都能杀人。
很多人说,梁家辉演戏,常常让人忘了他是梁家辉。
他可以是《92黑玫瑰对黑玫瑰》中滑稽搞怪的探长,也可以是《东成西就》里让人捧腹的段王爷;可以是《黑社会》里优雅而暗藏疯狂的“大D”,也可以是《跟踪》里沉默却极具张力的劫匪头子“山哥”。
而这一次在《捕风追影》,他更是将反派的癫狂、优雅、孤独,演绎得淋漓尽致。有观众说:“如果不是梁家辉,很难有‘一人能打过30人’的信服力。”无论打戏多少,梁家辉的反派总是让人很难忘,在极恶之外,总有种黯然的脆弱和无法真正快乐的孤独。
但他之所以能如此,并非只因天赋,更因他对每一个角色的敬畏与投入。为《黑金》,他写下万字人物小传;为《捕风追影》,他即便年近七旬,仍亲自上阵,打得真实、痛得真切。
02
梁家辉最初对表演并无明确志向,他大学学的是平面设计,陪朋友报考无线电视台艺员训练班时,意外考入1980年的第10期训练班,他不想要一签就是8年的合约,不到一年便离开了。之后,他偶然结识正在筹备慈禧系列电影的导演李翰祥,被选中饰演咸丰。梁家辉最初以为是给导演打杂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剃了头,正式成为《垂帘听政》的男主角。
1984年,他凭借《垂帘听政》成为金像奖最年轻影帝,风光无限。然而出道即巅峰,星运看起来很好的梁家辉,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就是封禁。
低谷期的梁家辉倒是很自如地发挥其他生存本领,他靠着大学念设计专业的底子,和同学去铜锣湾摆地摊维持生计,卖首饰和手工艺品,还有母亲做的皮手镯。他后来还自嘲影帝多少有光环,至少让他摆地摊时常常被认出。
后来他常被问起那段日子是否心酸,他说:“没有啊,我那时候年轻,也没把电影当成什么终身追求。人生嘛,生来无一物,何必自缚手脚?”
也正是那段日子,他遇见了后来的妻子江嘉年——“全香港唯一一个敢给我工作的人”。两人相守四十年,成了圈内佳话。曾经有人问梁家辉为什么拼命拍戏,梁家辉说,是双胞胎女儿出世后,想给孩子和妻子一个更好的环境。
简单、真实、不带矫饰。这就是梁家辉的人生哲学。
03
看梁家辉的采访,市井烟火气总是很足。
鲁豫曾问梁家辉是不是遗憾曾经去摆地摊,他笑答:“那又怎样?我还曾是香港短跑冠军呢!”最近《捕风追影》又有人采访他当年“摆地摊”的感悟,梁家辉说“只是碰巧成了演员,演了主角,人生本就是生来无一物嘛”。
他从不把光环当包袱,也从不把演技当特权。在他看来,演戏是一份工作,和任何职业一样,需要努力,也需要平常心。或许正因如此,他能写出21年的报纸专栏,能大学读设计、能办杂志、能摆地摊,也能在67岁时依然打出精彩的动作戏。
梁家辉身上,有一种老派港星的闪光作派:敬业、专注、懂得生活。
他可以在戏中极致疯狂,也可以在戏外极致淡然。这种“人戏分离”的能力,让他不被任何角色定义,也不被任何标签束缚。他可以是任何人,但他始终是梁家辉。
04
如今,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但梁家辉依然稳稳地站在镜头前,用表演告诉观众:好的演员,永远不会老。
2025年,梁家辉依然在演戏。他也许不是每部戏的主角,但只要有他在,观众就会觉得:稳了。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演员的修养,不在于他演了多少主角,而在于他是否尊重每一个角色;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站得多高,而在于他跌得多低后,还能不能笑着站起来。
人生起伏,本是常态。高峰时不傲,低谷时不弃,才能走得长远。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世界音乐、读者家、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
主播:草莓蘑菇酱
录制:程子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