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观察|登顶全球创新榜首:解码大湾区科创硬核跃升之路

珠三角观察 2025-09-05 18:40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5 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美国“圣何塞-旧金山”集群,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澳门-珠海”集群亦连续第二次入围百强。两大集群的亮眼表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彰显。

曾经,珠三角常被人们称作“世界工厂”。这里是硬件的“天堂”、制造的“王牌”——拼的是速度,讲的是效率。一栋华强北大楼就能“攒”出一台手机,不出深佛莞便可造出机器人、无人机、高清屏。专业度极高的珠三角,产业链响应极速,应用创新活力足,“快”成为它最鲜明的标签。

如今,曾以“快制造”闻名的大湾区正在加速进化:不仅“造得快”,更在“创得深”。“国之重器”密集推进建设,基础研究的土壤日渐肥沃,大湾区各大科学城携手联动,区域协同的“半小时科研圈”逐渐走向现实,推动区域迈向“深创新”。


这一转变源于顶层战略的有力布局与持续资源投入。近年来,大湾区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从昔日的“引进吸收”到如今的“源头创新突破”,从“应用驱动”到“基础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硬实力,正在实现一场关键跃升。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新增了“风险资本交易量”作为核心指标——这不仅关注传统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科学论文发表量,更进一步着眼于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市场价值。

这一方法论的更新,恰好成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跃居榜首的“试金石”:该集群不仅在专利和论文等方面继续保持优势,更在风险资本交易方面表现突出,展现出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强大能力,也为全球创新实力的评估带来了新的视角。

大湾区的创新竞争力,并非依靠某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来自多个创新集群协同共建的“创新共同体”。

深港穗澳珠五城形成了清晰的分工与互补。

香港凭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风险投资管理优势,为创新注入“资本活水”,其与内地合作管理的风投与私募基金规模在亚洲名列前茅;深圳依托华为(连续七年PCT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等高技术企业集群,成为技术攻坚与产业转化的“主阵地”;广州凭借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集聚优势,为整个集群提供基础研究支撑;澳门聚焦中医药、微电子等特色领域,珠海则承接技术转化与制造配套——“澳门-珠海”集群再度跻身百强,正是这种协同效应的生动体现。

制度创新与要素流通,成为协同生态中的“粘合剂”。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通过“一号通道”简化人员、车辆跨境流程,实现深港科研“无缝对接”;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分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教育方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大湾区大学陆续开学,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也启动建设,为大湾区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搭建起“跨境课堂”。

科技金融中的“耐心资本”,也为创新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四五”期间,广东专利转让许可转化次数达69.27万件,居全国首位;截至2025年7月,广深累计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118支,规模超240亿元,形成“发明创造—知识产权—资本变现”的完整闭环。

截至2025年2月,广东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80万件,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24年大湾区内地9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五,7家企业跻身全球PCT专利申请50强——这些数据表明,高质量的专利储备已成为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的核心“护城河”。

前沿科技研究的突破,离不开“国之重器” 的托举。

根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2012-2030 年)》,到 2030 年我国将建成布局完整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已经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大湾区,这份 “科技家底” 同样厚实。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目前在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 10 个、数量全国第三,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领域为主的设施集群,其中不少更是填补全球空白的 “世界级装备”。

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如同“超级显微镜”可洞察物质的微观结构,广泛应用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自2018年投用以来,年开放超过5000小时,目前正推进二期建设。

同样位于东莞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被誉为“超高速摄像机”。这是全球第二个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于2025年1月开工,计划用5年建成,能捕捉电子运动的超快过程,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提供全新研究手段。

在广州南沙,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是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将支撑我国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绿色开发与生命起源探索,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与“双碳”战略,赋能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深海能源开发等产业。

在江门开平市,中微子实验探测器深藏地下700米深处,作为国际首个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专用中微子探测设施,已于2025年8月开始取数,将运行30年,致力于破解粒子物理与宇宙学前沿难题。

深圳光明科学城布局有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科技基础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是全球首个面向合成生物学的大科学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等领域,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从“跟随研发”向“源头创新”转变。

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则是全球首个综合性脑科学创新科研平台,已为138家科研与企业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并与400多个课题组达成意向合作,有力支撑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前沿探索,为大湾区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惠州惠东,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蓄势待发,前者将提供国际最强脉冲重离子束,支撑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预计今年建成;后者将是国际上首台兆瓦级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为大湾区未来核能系统技术、清洁能源产业布局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与长三角跨市距离较远、京津冀基础研究 “单极突出” 不同,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分布密集,跨市通勤便利,集群效应更显著。

“世界范围内很少有如此多平台型大科学装置集中布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生曾指出,这些设施形成的集群,将直接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

在大湾区城市群,这里已扎根世界最完善的家电、电子、家具、纺织等产业链条,依托发达交通与成熟分工,“半小时产业圈”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常态——佛山的家电配件、深圳的电子元件、东莞的精密部件,总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跨市流转,支撑起大湾区制造的高效运转。

如今,这里不止步于制造效率的提升,正全力向创新链上游进发,一个更高能级、更快节奏的“半小时科研圈”正在大湾区加速成型。

赛迪顾问《科技城百强榜(2024)》显示,广东 12 个上榜科技城中,11 个密集分布在珠三角东西两岸,广州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创新坐标,正打破城市边界,加速互动,织就一张协同创新网。

巍峨山脚下,99 平方公里的深圳光明科学城与 90.5 平方公里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背靠背”相依,这里地处深莞连接处,一小时可达珠三角 9 城。

今年6月22日,光明科学城和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牵手”成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下称:科学联盟),推动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协作,共同构建“环巍峨山”科研圈、生活圈和交通圈。

这一合作早有铺垫。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已批复同意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集中连片区域范围内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两座科学城都手握“硬实力”,汇聚大装置、大平台、高校与企业集群。

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学,落地鹏城云脑Ⅲ等23个重大科创载体,引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松山湖科学城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建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聚集了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等6所高校。

更令人期待的是交通升级。未来,深莞两地交通一体化加速,光明科学城到松山湖科学城预计仅需10分钟,科研资源流动将更高效。

而这样的协同,不止于深莞 “双城联动”。

2024年10月,广州南沙与东莞松山湖签约,深化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如今南沙科学城已迎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校,汇聚海洋科创力量与高端海工装备产业,形成海洋科技“产学研用” 朋友圈;今年3 月,广州南沙与深圳光明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两地科学城资源共建共享;

南沙科学城

南沙科学城

河套合作区更规划与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形成 “半小时科研圈”,与广莞惠形成 “一小时产业圈”,为粤港澳的科技创新合作赋能。

从科学城“联动”,到跨市合作”,大湾区科学城正打破地理与行政壁垒,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聚合与流动。这不仅折射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深度互动,更是大湾区创新要素加速流通的生动体现,为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榜首”,大湾区的科创跨越,依靠的是要素协同、重器支撑与科学城联动“三驾马车”,更得益于国家战略引领和制度创新。这条路径不仅重塑了大湾区的产业与创新生态,也为世界展示了一条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创造”的路径。随着“半小时科研圈”成型、大科学装置效能释放与跨境协同深化,大湾区正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为其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注入新动能。

统筹:何山

采写:刘越亚

设计:招凤仪

摄影:朱洪波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