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12:00,2025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八期(总第四十六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聚焦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2025年省特级教师等荣誉获得者,讲述了5位莞邑老师用岁月谱写的育人故事。
当胡嵘苹老师用情意思政点亮学子的“中国心”,当陈婉芳老师以400封书信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当邱巍峰老师用24年德育时光点燃师生眼里的光,当黄川岗老师带着学生在操场理解“不放弃”的信念,当郑志熊老师以匠心点亮学生职业发展的灯。这群莞邑教育人,正把教育家精神揉进每一堂课、每一次陪伴、每一份坚守里,不断筑牢东莞教育枝繁叶茂、未来可期的根基,托举更多生命的精彩绽放。
故事1:光的传承
全国最美教师、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教师胡嵘苹:
以心有大我之爱,育心有大我之人
胡嵘苹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受父母还有老师的影响,她如愿成为了一名老师。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在思考,要怎么做才能担负得起“人民教师”这个沉甸甸的称号。为此,她为自己定下四条工作准则:要“教书”更要“育人”、要“统一”更要“个性”、要“当下”更要“长远”、要“管理”更要“交心”,看见每个孩子的差异,让教育真正走进孩子。
叶李诗,是胡嵘苹来东莞当老师不久后教的学生。初见时,她还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但胡嵘苹却在她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光芒,她鼓励她参加故事大王比赛,帮她打磨稿子,手把手教她调整语气、设计动作。备赛期间,叶李诗发烧生病,胡嵘苹背着她冲进医院,彻夜守在病床边;进军全国赛时,她们同吃同住,胡嵘苹不仅陪着她反复练习,更像妈妈一样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抚平她赛前紧张的情绪。最终叶李诗连续三届斩获东莞市故事大王比赛特等奖,还在2009-2011年连续两届拿下全国银奖。
时光流转,师生情从未褪色。高考填志愿时,叶李诗第一时间拨通电话:“胡老师,我也填了师范。”2023年,一条简单的信息让胡嵘苹红了眼眶——“胡妈,我也当上老师了!”
谈及自己的职业选择,如今在东莞市厚街镇中心小学任教的叶李诗说,“我想成为和胡老师一样的老师,把这份爱传承下去。”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是思政教育的内涵,也是胡嵘苹的教育目标。27年来,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从风雨如晦到月朗风清,她一直行走在教研与课堂实践之间,打破学科边界,率领团队开创“科创思政”新模式,使思政课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今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思政团队在榴花公园录制一节行走的思政课。”胡嵘苹说,当时38、39度的高温,担心孩子们中暑,她挨个问他们能不能撑得住,大家都说“没事,和抗日英雄比,这点热不算什么”,当时她特别受触动,“思政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它教给孩子的从来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让他们记住‘中国心’、留住‘中国味’,怀揣‘中国情’。”
当思政课从“黑板”走到“生活”,信仰便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可触的生命体验。充分发挥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胡嵘苹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将个人光芒化作照亮同行的星河。
2023年,团队成员欧阳莉老师,带着《科技发展造福人类》课例登上全国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展示舞台,最终斩获第二届“全国典型经验”称号,这也是继胡嵘苹自己荣获2021年首届“全国典型经验”以来,东莞东城再度蝉联国赛荣誉;团队成员赵夏晨老师,在2023年广东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也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故事2:心的守护
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石龙镇爱联学校教师陈婉芳:
用400封家书,搭建家校沟通心桥
在东莞市石龙镇爱联学校,陈婉芳老师正在书写新一封致家长的信,11年来,她坚持每周撰写“致家长的一封信”,用400多封家书搭建心桥,将教育的温暖从课堂延伸到家庭,让每一份心声都被倾听,让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
“我喜欢孩子的世界,他们会因为得到一朵小红花或者发现一只小蚂蚁而开心,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总能给我满格能量。”陈婉芳说,正因为孩子的世界简单快乐,所以她常常提醒自己,要看见每个孩子的不同,比起把他们塑造成统一的优秀,她更想让每个孩子知道“他的独特,本身就是一种好”。
给家长写信,也是陈婉芳和孩子对话的一种方式,总有些孩子把不想跟父母说或者不敢说的小秘密,偷偷地告诉她,这份期待和依赖则成了她坚持的底气。
曾经,陈婉芳布置了一项匿名作业——《芳芳老师,我悄悄地告诉你》,请孩子们写下那些对爸妈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于是有孩子写下“妈妈有了妹妹后,再也没陪我读过绘本”,也有孩子诉说“爸爸总说我不如隔壁哥哥,可我上次帮他修好眼镜,他没夸我一个字”;还有平时大大咧咧的孩子,写到“妈妈每天五点起床给我做早饭,我想让她多睡会儿,可我不敢说”。那些稚嫩的字里,全是孩子没说出口的委屈、小心翼翼的期待。
于是,陈婉芳将这些最触动心声的句子用红笔轻轻划出,在旁边标注“想被妈妈抱的孩子”“帮爸爸修眼镜的小朋友”,并在家长会上念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究孩子内心那份未曾被看见的温柔和期待。
“现在,我仍然会在每次家长会前收集这样的‘悄悄话’。”陈婉芳说,每一次收到孩子塞给我的小纸条,她都更加坚定,作为一名老师,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教出多少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成为那个被孩子信任、被家长需要的“搭桥人”。
故事3:爱的点亮
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教师邱巍峰:
践行“幸福德育”,唤醒学生内在光芒
从思政育心到家书育情,不同的讲台,同样的初心,也正是这份教育初心,让更多老师成为点燃希望的火种。
自2001年工作至今,邱巍峰老师一直坚守在德育岗位,他坚持践行让教师、家长和孩子都能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幸福德育”。在他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曾经自卑的篮球少年,在他的陪伴下重拾自信,最终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那些被贴上“后进生”标签的孩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走出了不一样的出彩人生。
“我曾遇到一位学生,成绩一度落后,眼里的光日渐黯淡。偶然得知他喜欢打篮球,而我恰好也擅长,于是球场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邱巍峰说,他没有直接和这名学生聊学习,只是陪他打球、和他谈心,但学生的成长就在这一来一往的日常里,“有一天,他举着一张进步非常大的试卷飞奔过来找我,我笑着对他说‘永远别低估你的潜力!’,那一刻,他眼中的光芒,我至今难忘。”
后来,这名学生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还当选为东莞市人大代表。聚会时,他动情地对老师说,“邱老师,是您让我相信,我也能成为光”。正是这句话,让邱巍峰坚定,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个孩子的内在光芒。
南怀瑾先生说:教育,是一场积德行善的缘分。学生或许会忘记了你教过的某个知识点,但会记得你真诚的笑容和信任的目光。邱巍峰说,“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这就是我坚定的教育信仰。”
故事4:魂的锤炼
特级教师、东莞市第一中学教师黄川岗:
在体育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会坚持、懂得拼搏
从点亮心灵到锻造品格,从幸福德育到体育强魂,在东莞教育的百花园中,老师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教育人动人的坚守。
38年前,黄川岗老师因为热爱运动成为体育老师。曾经他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体质特别弱,跑步总跟不上,于是他就每天陪着学生慢跑,从几百米开始慢慢练,学生累了他就鼓励他,想放弃就陪着他坚持。毕业多年后,学生和他说“老师,是您让我明白,无论多难,都要有冲过终点的勇气”。
这句话,黄川岗记到现在,也正是这件事让他更坚定,体育不只是“身体的教育”,更要让学生学会坚持、懂得拼搏,知道什么是不抛弃、不放弃。
38年的岁月漫长,黄川岗见证着操场从黄土变成塑胶,看着设备从简陋单一变得智能现代,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他说“爱和责任”是他不变的初心。当了16年体育科组长,他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将校园打造成一个“面向人人的体育乐园”。
“我带着老师们开发了30多门体育课程,现在学校每天晚上都有游泳课,还有趣味运动会,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享受运动的乐趣。”黄川岗说,如果让他再选一次职业,他还是会选择当一名体育老师,做那个在操场边吹哨子的人,“因为这里离孩子们的生命最近,离他们的未来也最近。”
故事5:技的引领
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教师郑志熊:
挖掘食材里的“不凡”,身体力行影响学生
在东莞市轻工业学校,二星级粤菜师傅、师从石岐乳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郑耀荣大师的郑志熊老师,带着学生在灶台前挖掘食材里的“不凡”,他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
22-23年,郑志熊曾连续两年参加教学能力比赛,第一年从校赛一路拼进省决赛,遗憾只拿到省二等奖。但他和团队从没放弃,第二年从头再来,最终他们斩获了国赛一等奖。
奖项只是认可,而这段可贵的磨砺让郑志熊的教学业务能力得到极大的突破,他也更有底气去教好学生。他带着学生备赛,面对普通食材感到迷茫,就带着大家将寻常的豆腐,进行精细改刀,加入高汤慢蒸,做成一道绣球豆腐,学生们连连感慨“原来普通食材也能闪闪发光”。最终,学生们捧回了省赛一等奖。
和学生的点滴相处,让郑志熊明白,教育没有什么遥不可及的大道理,其实就是陪着孩子们从点滴做起,帮他们在平凡里看见不凡。
从教12年,他始终铭记自己不只是教孩子们做菜的师傅,更是陪他们走过一段青春的人,课堂不仅是技艺的传授场,更是人格的锻造炉。“未来我会坚守初心,尽我所能帮孩子们走得更高更远。”郑志熊说。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视频/图片:孙俊杰 黎晗
统筹:王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