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如何出彩?港中大(深圳)开学典礼上,两位诺奖得主划重点

作者 孙颖 2025-08-30 21:49

8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2025年度入学典礼,来自世界各地的46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齐聚神仙湖畔,踏上崭新学术旅程。

典礼现场,两位港中大(深圳)杰出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先后登台致辞,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为新生们送上饱含期许的成长指引。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通过回望自己的科研生涯,勉励新生在未来四年“为自己的未来筑牢根基”,以热情、导师指引、自我认知与生活平衡为航标,开启大学与人生的新篇章。

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总结出普通人取得一定成绩的四点经验:一是要找到自身热情所在,明确喜爱的事与具有挑战性的追求目标;二是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寻找能提供指导的榜样与导师;三是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并找到扬长避短的方法;四是保持生活平衡,让家庭成为学术生涯的温暖支撑。

典礼现场。

典礼现场。

布莱恩·科比尔卡提及,当今世界正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地区冲突、贫困与气候变化,他呼吁通过跨学科协作应对。“即使我们能够终结战争、减轻全球贫困,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他期待更多同学投身解决这些挑战的事业,并祝愿新生“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学业有成,为自己的未来夯实基础”。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里耶·瓦谢尔教授。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里耶·瓦谢尔教授则以自己独特的求学经历,鼓励新生们坦然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他回忆,自己当年进入大学选择化学专业,仅仅是朋友一句“你的视力很好,应该去学化学”的玩笑话。然而,正是这种偶然的开始,引领他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他向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新生们说道:“我知道你们正为如何选课而烦恼,但事实上,这并没有那么重要。”

瓦谢尔教授提到,他在大三时,因一个研究酶的项目而偶然找到了自己毕生的研究方向,并立志要“弄清楚酶的工作原理”。此后,他幸运地成为最早利用计算机研究分子的学者之一,最终以开创性的“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方法”摘得诺贝尔奖。他鼓励同学们去主动发现并挑战难题,“关键在于,在某个阶段,你会突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它。而且,这个问题最好有相当的难度,否则它早就被别人解决了”。

面对当下人工智能的浪潮,瓦谢尔教授特别叮嘱新生:“我不是告诉你们不要使用AI,但请记住,培养自己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至关重要。绝不能仅仅依赖AI给出的答案,因为总有一天,你需要去引领研究,而不是让AI来主导一切。”

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在钻研学术的同时,积极建立友谊,拓展国际合作,享受学习之外的时光。

推荐阅读: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懂得自律和延迟满足的人,更易走向成功

南方+记者 孙颖





编辑 文海燕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