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委改革办印发通知,向全省推介36个基层改革典型案例,逐个明确推广有关经验做法的牵头责任部门。其中,“花都区念好基层医疗改革‘强活稳’三字诀护航群众健康”入选“城市更新改造及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案例。
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持续深化三级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区强、镇活、村稳”的基层医改模式,有力推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提质和均衡布局,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2023年成功入选“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相关经验在中央政研室《学习与研究》刊发。
深入实施“三名工程”
念好区级医疗卫生“强”字诀
“创名院”工程。花都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区人民医院等3家三甲医院成为区域医院品牌,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成功通过示范项目中期评估。2024年四家区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升至34.31%,三家区属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降至5.98天,运营效率不断提高。2024年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提高到90.70和89.58分,医务人员满意度为95.55分。引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建设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谋划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花都院区,不断充实优质医疗资源。全面推行电子病历、试点开展全场景就医刷脸无感支付服务,试行5G+智慧急救全流程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实景图。受访者 供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实景图。受访者 供图
“育名医”工程。全区开展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育行动,每年筹集100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育。近年来,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33名、国家及省市重点专科带头人59名,柔性引进专科带头人72名。
“建名科”工程。加强同广州中心城区高水平医院、科研院所合作,高水平建设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重症孕产妇救治等“五大中心”,以及脑病科、肿瘤科、重症医学科等3个国家重点专科和中医老年病科等8个省重点专科及肾病泌尿学科等9个市重点专科,区人民医院消化病学科、肾病泌尿学科入选广州市重点学科,是唯一拥有广州市重点学科的区属医院,有力提升专科能力水平。
紧扣“三个环节”
念好镇街卫生院“活”字诀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花都区通过建立健全医疗集团及专科联盟紧密协作机制,确保区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镇街卫生院及村卫生站。设立医学检验、远程心电、消毒供应、物流配送、放射影像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检查、诊断共享联动,2024年开展远程心电诊断、影像诊断分别达3.10万人次、3150人次;在镇街卫生院开设联合病房31个和名医工作室28个,将3家三甲医院30%的号源下放至镇街卫生院。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效果图。受访者 供图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效果图。受访者 供图
同时,全面开展“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推动基层层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新雅街、花城街、花东镇获评2023年度广州市“五好”公共卫生委员会“优秀”等次,花山镇卫生院、花东镇中心卫生院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镇卫生院百强榜。建立健全三级中医服务网络,实现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中医药适宜技术提供范围超6类10项,中医诊疗人次占比超35%。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由16家长护险护理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保障,医保局按约定的标准支付参保人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费用,大幅减轻家庭负担。探索实施“医养一张床、服务一张网”医养结合综合改革和老年人就医服务“颐康相伴”改革,推行陪伴就医、便捷就医、居家医疗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就医可及性、安全性、精准性。
在薪酬激励改革方面,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保障要求拨付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经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改革,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纳入财政统发工资系统,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主调整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对有收支结余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收支结余60%的比例申请核增奖励性绩效工资。
推进“五稳九化”
念好村社卫生站“稳”字诀
抓村社卫生站建设“稳硬件”。按总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统一设置“六室一房一卫”功能分区、统一配备诊断床等19种基本医疗设备的标准化要求,投入1200万元,推进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有效提高195个卫生站就医诊疗基础条件。
抓用人体系建设“稳人才”。建立“区招、镇管、村用”用人体系,单独核定乡村医生编制303个并纳入镇街卫生院统一招聘管理,积极扩宽乡村医生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渠道,推动镇街村社医疗机构管理一体化、乡村医生准入和退出制度化、乡村医生收入合理化,全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基层执业(助理)医师占比73.04%,中级、高级职称人员占比69.02%,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占比82.78%。
花都区5G+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受访者 供图
花都区5G+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受访者 供图
抓全民健康平台“稳信息”。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区域全民健康平台,推动村社卫生站、镇街卫生院、区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支撑普及化。2022年花都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的测评,成为全省第三家、广州市第一家通过该等级测评的区县级单位。
抓控费体系建设“稳保障”。整合医保政策和财政补助资金,村民在村社卫生站就诊享受医保门诊报销,自付部分享受财政补助,实现医保覆盖全面化。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提供诊疗服务1455.82万人次,为农民直接减负25537.61万元。
抓医疗服务“稳服务”。将医联体终端链接到村社卫生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40%下沉到村社卫生站,实现村社就医公益化、医疗服务同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化。
南方+记者 周甫琦
通讯员 罗兰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