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了!是“微信文字讨好症”

珠海青年 2024-10-25 14:30

效率至上的现代人,讲究长话短说。

但在微信里,语言通货膨胀已先来一步:纸短,话长。

1

都说出门在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毕竟在微信里,身份都是别人给的,即使初次相见,一不小心也会成为网友的亲密爱人和自己人。

发明“宝宝”这个词的人真是天才,两个字就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坚冰。

但是,据不科学不完全统计,80%的“宝宝”开场,都扮演了“喂”和逗号的角色。

我们可以是宝宝关系,意思是可以叫宝宝但是没关系。

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以下称呼。

对面叫你“帅哥”或“美女”,没别的意思,不是指颜值,就是区分一下性别say个hi。

对面称呼你为“家人们”或“姐妹们”,更没别的意思,就是喊你出来吃个瓜,让你好好听讲罢了。

2

在微信聊天中,称呼的膨胀往往开篇即定调,情绪的膨胀却总是如影随形。膨胀后的情绪表达,这么近,又那么远。

于是,快乐不再抽象,而是“哈”字数量的具像化。

曾经,双“哈”傍地走,就已经笑得很大声。

现在,每一个“哈”都有自己的使命,三个以下的“哈”只能说明没爱了,你不懂;太多的“哈”只能证明“已阅”,热情过头才是最大的冷漠。

什么样的笑声才是最开怀?

把握“哈”的数量和拼写很关键。如果从字面上分析,快速打出的笑声往往包含几个错别字,更有前仰后合的画面感哦~

当然,字符的叠加只是大家拉高情绪阈值的其中一种方式。

更高端的语言艺术家早就在纪实文学与浪漫美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从更极致的用词角度出发进行探索。

在他们的聊天框里,“爱你”其实是“谢谢你”,你只需要回复“不客气”;而当你看到“我真的会谢”,那他是真的不太客气。

除此之外,有些掌握扩写技巧的艺术家们,在语言力度和情绪深度的表现上也相当有心得。他们不屑于直接“哈哈”,而是对这一情绪反复推敲,扩写为:

很吵吧?那就对了,要的就是这种极致的快乐。

不过你别说,膨胀久了,冷不丁的一声“嗯”倒显得多少有点暧昧了

3

暧昧让人受尽委屈,假装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

据不科学不完全统计,语言通货膨胀往往还会有一个并发症——文字讨好症。

确诊这一症状的朋友们,致力于把自己的真诚写进聊天框。

通常会在回消息时反复斟酌用词,习惯性地使用一些亲昵的语气词、叠词、波浪符号或括号解释内容,还要再加上一个符合语境的表情包,以此表现自己的积极(诚挚的眼神)而非敷衍了事~

当以上buff叠满,我们就能在小小的聊天框中充分感受到某些朋友优美的精神状态,热情洋溢但又高敏脆弱,淡人微浓罢了。

4

那么问题来了,在语言通货膨胀背景下,怎么聊天才算是好好说话?

实际上,早在1945年,李安宅便在《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中提出:如同币制与其背后财富不匹配而生的通胀,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当我们回到微信聊天框,线上交流双方都是虚拟在场,语言成为判断对方态度与情绪的主要方式,语言通胀和文字讨好也成为大家无法当面通过肢体和语调等传达情感的补充表达方式。通过夸张、重复与堆叠,文字由单一的“可读性”变为了“可感性”,也催生出众多反映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词汇与表达方式。

由此,在微信表达中,语言使用的边界进一步扩大,亲昵的称呼、大段的文字都有助于消解个体对交流的焦虑情绪。在无法通过其他方式确认对方态度的情况下,语言的通货膨胀成为个体传递自我友好态度的方式,在此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意义被弱化,语言形式被强调,让交流双方快速建立起亲密感和认同感。

所以,宝宝,不必太担忧语言的通胀,爱你的人自会用心回答(握拳)(认真脸)。

你的微信聊天语言,通货膨胀了吗?

来源:微信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