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叫云浮石艺 | 文化中国行

南方+  2024-08-30 08:00

■编者按

山脉、水脉、文脉、人脉“多脉共续”,赋予了云浮特有的灵性,铸就了一方独特的历史底蕴。从底蕴深厚的文物古迹到清丽高雅的文艺作品,从孕育文化的云山秀水到人人参与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元的“文化+”让云浮文脉连绵不绝。本栏目以“强化城市意象,书写城市精神”为目标,聚焦云浮特色“文化基因”,关注富有云浮气质的故事,从文脉角度进一步深读云浮。

云石遗址公园。

云石遗址公园。

以石传情,意味隽永。云浮素有“石都”之称,游览一个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定能见到以石为载体的艺术作品,云石遗址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市政府广场、市体育公园、蟠龙洞广场……石艺融入了云浮人的日常生活。

云浮石材产业可谓“久、富、美、名”,因产业和历史积淀出的石艺文化,在当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从石器到整石观赏品,再到工艺品,雕刻者不断赋予石新价值,给观赏者持续带来新震撼。

借力全球化,云浮朝着世界石艺的“腹心”迈进。焕新的石文化,活跃的新时代,云浮石艺路越走越宽,成千上万的石艺作品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聆听着这片土地上的筑梦追梦故事。

追溯

始于山,成于石

奔流西江沿着山势逶迤,祥云飘飞之地就是云浮,因云和山得名的云浮,与山一直很亲密。从地形地貌上看,云浮呈“三山三江一河”的山水格局,西面云开大山横亘,东边有天露山脉贯通南北,云雾山脉逶迤东西。三座大山和大量小山、丘陵让云浮钟灵毓秀。

云笼青山,山中有石。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云浮的石矿贮藏:有大理石(又称“云石”)、石灰石、白云石、花岗岩、石英岩……类别多样,储量丰富。其中,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分别达5.5亿立方米、524万立方米。

城在山中,奇峰林立。来到云浮城市会客厅的蟠龙洞,可以邂逅拥有一亿七千多万年历史的“宝石花”。罗定市苹塘镇,有着始建于唐武德四年的“龙龛道场”摩崖石刻,内含15个武则天颁行用字,古迹与奇观静诉风华。

蟠龙洞里石花高挂,是罕见的洞穴景观。

蟠龙洞里石花高挂,是罕见的洞穴景观。

云浮与石的渊源,比想象中更深。位于郁南县河口镇的磨刀山遗址,60万至80万年前,远古人就在此处留下了罕见的石制品遗存。此项发现,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是研究早期岭南文化及起源非常重要的实证。磨刀山遗址为云浮赢得一张“岭南祖地”的文化名片,又为“云浮的石”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注脚。

石从自然造物发展为产业,要追溯到明朝。至清咸丰年间,云浮一直以“东安花石”闻名,有人在富林莲塘一带开采石料并进行加工;光绪年间,云城高峰一带有15个村庄500多人开采石料,并成立行业组织“云石行”。

“能工巧匠的手,如同时光的笔触,将云浮的沧桑岁月,一点点镌刻在这些石头上。他们还将诗人般的情怀注入其中,谱出生命的律动。”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燕燕这样描写云浮的石艺。在她看来,石艺承载着云浮人民的智慧才情,展现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燕燕的感受并非个例。坚硬的自然造物,在云浮的石艺大师们的手里变得柔软可塑,经过锯、磨、雕、刻等十八般工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绽放出千姿百态。

云浮大理石壁画《天长地久》,被镶嵌在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云浮大理石壁画《天长地久》,被镶嵌在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精妙的石艺,装点了空间,美化了生活。从由六祖惠能大师开山创建的国恩寺有关历史遗存,到南明永历小朝廷的镇宫之宝“云浮石狮”,再到云浮石艺的构件被选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故宫,西藏布达拉宫修复的建筑装饰,还有上海科技中心、广州中山纪念堂、广州花园酒店、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等,云浮石艺处处留下痕迹,石雕作品《天长地久》出海,镶嵌于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一步步铺展云浮石艺“成名路”。

兴盛

石无言,艺有声

今年5月,文博会盛大开幕,云浮石艺会客厅以独特的姿态亮相。木纹马赛克和鱼肚白大理石打造的展厅空间典雅舒适,花式多样的人造石、工艺美术大师的杰作陈列其中。凭借精湛的加工技术和美学技艺,展品吸引着参展客人的目光。

一展一石,凝缩时空,以这场“文化大集”为窗口,一个“因石而兴、以石闻名”的云浮揭开了面纱。

从可见的记录来说,云浮石材业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既成就了“点石成金”的“中国石材基地中心”“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中国人造石之都”之名,又孕育了钟灵毓秀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石雕)之乡”的名片,2007年“云浮石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产业和文化的“两开花”,让石在云浮刻下的印记更深。驱车来云浮,一定会经过长达50多公里的百里石材走廊,仿佛来到了另一片天地——各色广告牌后遍布着大量石材企业。

进入城市,也能接触到丰富的石艺展陈:蟠龙天湖在各色石景中展现或大气或秀气的不同容颜,九星岩与笔架山构成了一幅别致的“盆景图”;南山森林公园,遍布的石艺作品展现出“石都”气质;城中心路口的“开拓者”雕像,无言讲述着奋进的故事……云浮在城市历史和物理空间两个维度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石雕肠粉,形质逼真。

石雕肠粉,形质逼真。

多样的文化元素融入了空间,达成了城市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几个世纪里,云浮的石材工艺师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当地产的各色石料雕刻成玉石雕件、屏风、影壁、栏杆、石碑,或细腻入微,或大气磅礴,或繁复具象,一代代石艺人匠心独运,开创“世界石都”,成就石业大兴。

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今天,石艺之美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孔祥雄首创的“玉石彩雕”,实现“一石三雕”的创举,用玉石的边角料、碎料为基础,既省料又节源;潘斌强突破传统框架,结合浮雕技法,创作具有流畅刀法和深邃意境的《登科后》《国色天香》等,引领了人造石雕刻潮流。

石头成画,在云浮也得以实现。以天然大理石为主要原材料,辅以枯石、玛瑙、汉白玉、金星石等彩石,这是云浮大理石镶嵌画的形式。作为一种艺术拼贴画,其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可作壁画、餐桌、茶几和室内装修材料,还可作招牌、广告牌等各类牌匾及工艺美术品,兼具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愿景

与“石”俱进,不止于石

凤凰山下,流溪河畔,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所在。在开馆期间,30余件富有生命力的云浮石雕作品在这里大放异彩,分别有玉石、大理石、花岗岩、木化石等,其中作品《童年》最为人称道,看似用报纸折成的纸飞机,其实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每一个小字都仿佛油墨印刷,雕刻师梁建坤的功底可见一斑。后来,这则作品作为云浮非遗的代表被版本馆永久收藏。

关于云浮的一切,都可以用石雕来表达;关于石艺的空间,在云浮还有很多。通过场景的连接,更多的人与云浮石文化产生了“对话”。

作为以实体工艺为载体的文化形式,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拥有了更强的产业属性。云浮的石材市场,已经成为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

云浮石艺,以圆雕、浮雕及阴雕技艺见长。

云浮石艺,以圆雕、浮雕及阴雕技艺见长。

节庆是丰富文化意义的重要方式,每年石展会上,云浮石材人展现出十足的精气神迎接八方客。展会中,机械运转、巨石“变身”,现代化技术也有丰富的美;石文化展区中,或古朴厚重,或独具灵性,或大气华贵,各色石艺精品渲染自然与匠心的融合美。

定时相约的云浮石展会汇精品、聚高朋,是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专业石材石艺平台,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二十届,累计交易额超500亿元,展会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其规格、规模、国内外影响力还在逐届递增。

在建设绿色国际化城市的图景中,“买全球卖全球”已成为当代云浮石材行业的常态。从印度、土耳其等地进口原材料加工装饰后出口,一千多种石材产品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国门的云浮石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更值得关注的是,脱胎于文化地理和特色产业的“石匠精神”得以代代传承,数百年间的一锤一凿、技艺传承,沉淀了吃苦耐劳、重商务实、开拓进取的“石文化”精髓,“点石成金”的故事在这里满溢生机。

▇声音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浮石艺)代表性传承人、南粤工匠梁建坤:

聆听心灵与石头碰撞的回响

在30多年专注于石艺作品的创作中,梁建坤率先运用“巧色玉石雕刻技法”“石分五色”的创新实践,雕刻作品题材新颖、构思独特巧妙,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新和时代气息。

在梁建坤看来,雕刻和绘画一样,不一定要气势磅礴,有时候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在生活中,他努力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想法,然后再去偶遇一块合适的石头来雕刻——这大概就是他手下的石头被赋予生命的秘密。

梁建坤石雕作品《一鸣开悟》由南非带回的木化石雕刻而成,此石料品相完美,断纹清晰。

梁建坤石雕作品《一鸣开悟》由南非带回的木化石雕刻而成,此石料品相完美,断纹清晰。

中国手工艺大师、云浮市工艺美术大师潘斌强:

传承文化记忆,传播工艺精品

在潘斌强的作品《登科后》中,他巧用曲线,把复杂内容融入其中,一图道尽深意。这个作品的创作,凝缩着潘斌强对石材产业和石艺文化的思考——他尝试把自己的绘画功底运用到雕刻上,突破传统框架,结合浮雕技法创作具有流畅刀法和深邃意境的作品。

沉浸美术和石艺多年,潘斌强把现阶段云浮石文化的内涵总结为岭南文化、六祖文化(禅文化)、南江文化、田园文化和远儒文化五个类别,还大胆创新阿富汗玉石工艺,提出以工业标准批量生产其工艺精品。

首批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石雕专委会副主任曾云平:

让技能与城市共鸣

作为20世纪80年代“云浮县石料总厂工艺车间”的创办人和亲历者,曾云平见证并经历了云浮石艺的发展历程,拥有众多头衔和荣誉。30多年来,曾云平推动云浮石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在各地就业创业。

曾云平特别指出,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要把技能的发展与一个行业、一个城市结合起来,与城市的文化内涵、关键产业共振,一定能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云浮市工艺美术大师、石影雕非遗技艺人才李紫君:

用影雕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影雕,即像影子一样的雕刻艺术,黑色岩板上,花鸟虫鱼、山川风光、人物造像等纷繁世界竟以千万“点”展现,坚硬的石板经过精细雕刻,也能呈现出刺绣般的完美细节。

青年艺术家李紫君的每件影雕作品,承载着对家乡石艺文化和传统非遗技艺的热爱。李紫君认为,影雕兼具绘画的韵和雕刻的精,独特的技法和表现力,正是其价值所在。

■快评

以石为题的文旅消费大有可为

云山之中,石头伴着人,人人记忆着石头。作为已深深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的元素,石几乎与云浮密不可分。从一亿七千多万年前的“宝石花”到60万年前的磨刀山遗址,到广东现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初唐摩崖石刻,再到产业化的石艺,云浮与石缘分深厚,这座城市涵养了厚重的文化底色,不少云浮人也吃上了石材这碗“技术饭”。

云浮石材作为传统、特色、支柱、富民产业,构筑了云浮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感。因为传统,所以需要传承、创新和升级;因为特色,所以要擦亮品牌,让“云浮石材”“中国石都”成为更多人的城市意象;因为市场主体庞大,从业人员近20万,所以更需要让石材这个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更稳更硬。

云浮提出,“加快创建万亩石材产业园,全力以赴打造千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一个万亩,一个千亿,透着坚定的信心决心。作为以实体工艺为载体的文化形式,石文化天生就带上了产业属性,云浮的期待是:以文促消费、以文塑品牌。如今,不少企业探索着智能化信息化的道路,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始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云浮从不缺文化底蕴,怎么打好这张牌是关键。在各色展览中,云浮石艺精品总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十足的美学韵律和精妙的技术手段。在追求康养和情绪价值的今天,审美体验已成为重要的变现路径,随着实体经济复苏和社会休闲潮流发展,以石为题的文旅消费大有可为。

每一件精美绝伦的石艺品,都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成果,历经石山的怀抱、石匠的雕琢、石材产业从业者的运营,观赏石向艺术品转型,靠的是雕刻者的奇思妙想,要勃发艺术产业的生命力,更需要与时代潮流深度共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更多人与石文化“对话”,做优已有的存量空间,找到更大的增量空间。

■数读

◎云浮石艺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清咸丰年间开启远销国外之先河,云浮石材产业拥有400多年历史

◎云浮石材产品工与艺并举,门类齐全,有13大花色系列23大门类1000多个品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大理石和花岗石的生产基地

◎云浮石艺兼有西方的装饰理念和传统东方风情,凭借“新、巧、精”之工艺,云浮石艺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链接

2024年云浮石展会亮点抢先看

本届石展会有4大亮点: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白盒子石艺术空间;打造石材标杆美学体验空间;塑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计划发布。

届时,这场“与石有个约会”将邀请有关企业、驻华大使或领事共同参展,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知名装企、设计公司、酒店集团、设计师等走进云浮和石展会企业,以“大设计”助推“大产业”,创新打造茶空间、书房、石材艺术装置打卡点等美学体验空间,带来沉浸式石材家装体验,展示“世界石都”的昂扬姿态、合作诚意和巨大潜能。

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云轩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李婉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