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从部队退役后,本想去外地闯出一片天地的蓝梓豪,看到了家乡阳春市三甲镇大垌村的发展机会,回到村里担任资料员。2022年,他将高价值的冬作物“中科一号红松茸”引进家乡,提高冬季田地利用率,帮助村民们增加了收入。为了更好地推动家乡产业发展,他正探索开发更多红松茸相关产品,提高收益,并牵头成立了合作社,让更多村民能够通过种植红松茸提高收入,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
冬季,降温后的阳江阳春市,呵一口气,便可以看到白雾。本是农田闲下来的时刻,但阳春市三甲镇大垌村的“冬闲田”却闲不下来。
一垄垄田地间,由禾秆、花生壳、木碎等组成的基质里,藏着正卖力生长的红松茸。再过不久,一颗颗“胖乎乎”的红松茸就将探出它们红褐色的脑袋,等待被采摘。
相比于传统粮食作物,珍稀菌种红松茸有着更高的经济价值。年轻的蓝梓豪从部队退役后,回村里工作,将红松茸引进村里种植,打开销售渠道,盘活了冬季闲田,也为村民们带来增收。
如今,担任村党委副书记的蓝梓豪正探索着进一步提高红松茸经济价值的法子,牵头成立合作社,让小小红松茸,撑起家乡“致富伞”。
蓝梓豪在华南农业大学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交流。
蓝梓豪在华南农业大学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交流。
引进红松茸,让“冬闲田”忙起来
一直以来,松茸都被公认为是营养价值丰富的珍稀食材。近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研究团队针对广东气候条件,培育出了优良品种——“中科一号红松茸”。
两年前,蓝梓豪在一次培训中了解到红松茸。实地调研后,他发现,这一品种在广州、河源等地都已实现成功种植。
经过多方面的权衡与思量,他决定引入红松茸,用它来盘活村里的“冬闲田”,为家乡产业发展带来新气象。他认为,在村里种红松茸,可行性和效益都比较高——
在种植上,红松茸不需要施化肥、农药,不用大棚,只需利用禾秆、谷壳、花生壳等作为基质就可以种植。而大垌村种植了不少水稻、花生等作物,能够“就地取材”打造种植基质,村里的山泉水也符合红松茸生长过程对水质的高要求。
在收益上,红松茸亩产可达三四千斤,每斤价格在30元到60元,比传统农作物的经济效益高出不少。
2022年冬天,蓝梓豪试种了5亩多的红松茸。试种成功后,他又不断扩大规模,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余亩。
与高收益相伴随的是高成本。蓝梓豪介绍,每包红松茸菌种加上邮费后成本超过20元,种一亩地则需要200多包菌种。前期投入较高,保证销售渠道就成为关键。
在各类展览展会上,蓝梓豪化身为红松茸代言人,不仅联系镇政府、市政府“求推广”,还走进酒店、超市推荐产品谈合作……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大垌村里的红松茸,一向在家人眼中“沟通能力不够强”的蓝梓豪,爆发出巨大能量,想尽了各种方法。
新鲜的红松茸保鲜期较短,只有7—10天。为此,他还联系到了农产品烘干加工企业,将红松茸加工为红松茸干,并设计包装,打造松茸干礼盒,这样就延长了红松茸的保质期,降低产品滞销风险,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增加收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蓝梓豪介绍,试种红松茸的第一年,收益就超过40万元,鲜品基本顺利售出,剩下一些则制成干品销售。2023年种植的15亩红松茸收益则超120万元,剩下部分干品仍在进行常年销售。
2024年,蓝梓豪又有了新点子,“闲不下来”的冬闲田更加忙碌了。一垄垄田地上,又种起了百香果、香水柠檬和释迦果,黄澄澄一片长势喜人,“希望能够将土地更高效地利用起来。”
为村里带来高附加值新产业
2018年退役后,蓝梓豪原准备和朋友一起去外地发展,闯出一片天地。但偶然看到家乡阳春市实施“春苗”工程,选聘村级班子储备人才后,他决定报名考试,随后顺利通过,成为家乡大垌村村委会的资料员。两年后,他竞选成为村党委副书记。
不断学习成长,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年轻的蓝梓豪给自己定的硬任务。
2020年,村里从广西引进豇豆种植产业。“还有没有什么好的产业能够引进村里?”蓝梓豪日夜思考着。
对农业感兴趣的他参与了各种培训班,努力为家乡“掘金”,寻找新的可能性。自己成功试种了红松茸并打通销售渠道后,蓝梓豪有了信心——或许这就是能够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他第一时间邀请阳春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莫国潘来到种植基地,研究是否可以带动附近镇村的村民一起种植红松茸。
莫国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红松茸种植难度不大,但经济效益很高。同时,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基质种植,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种植过后的基质也能够作为良好的有机质(肥)直接还田还地、改良土壤,生态效益良好。
于是,2023年冬天,蓝梓豪与镇政府共同谋划,面向各村开设一期红松茸种植培训班。他带着菌种和基质,向村民讲述种植过程、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并邀请农户到种植基地现场观看种植成果。今年2月,蓝梓豪还将再度“开讲”。
如今,已经有部分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开始尝试种植红松茸。为此,2023年,蓝梓豪牵头成立了广东稻香红松茸种植合作社,与村民签订协议,回购他们种出来的红松茸,并统一加工销售,带动村镇经济发展。
不过,要想真正用小小红松茸撑起“致富伞”,增加其附加值是关键。
近来,蓝梓豪推动建成了农业采摘园,开拓红松茸和各类水果的采摘业务,让村里人气更足、产业更旺。每次参与各类农产品展会,他总是会顺势宣传村里的采摘园,变身“社牛”,向路过的市民吆喝:“来大垌村摘松茸和百香果,来了就有优惠!”
与此同时,蓝梓豪还与阳春市某生物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提取“红松茸小分子肽”,用以研发衍生保健品。“已经初见成效了。”他拿着初步研究成果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一瓶小小的肽粉。不久后,这一产品就即将面世,进一步提高红松茸附加价值。
蓝梓豪期待着,能够通过各种努力,真正将红松茸种植产业培育成村里的特色产业,带动三甲镇发展,再进一步辐射到更多附近村镇。
红松茸采摘期,蓝梓豪在田地采摘。
红松茸采摘期,蓝梓豪在田地采摘。
“创业人来不得有拖延症”
这天下午,蓝梓豪刚检查完红松茸的成长情况,又匆匆赶去村委开会,与同事们一起谋划来年村里的工作。
他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
刚回到村里时,21岁的他是村委会里最年轻的成员,干劲十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蓝梓豪还努力为村民奔走调解各类矛盾,在村里渐渐赢得了认可。在他看来,这份信任与认可,也为他推广红松茸种植打下基础。
在忙碌于村里工作的同时,原本在中职院校毕业的蓝梓豪还不忘提升学历。2023年,他顺利从广州一所高职院校的大数据技术专业毕业。
如今,肩负着用现代特色农业带领村子繁荣发展的重任,蓝梓豪更难以停下来。
红松茸采摘期,蓝梓豪在田地采摘。
红松茸采摘期,蓝梓豪在田地采摘。
他总是戴着自己的草帽,行走在种植基地和村委会办公室之间,忙得不可开交。家住阳春市区的他,如今在工作日基本不会回家,总是直接睡在种植基地旁的小屋里,“把事情干好才是真。”
“做,就要做好”,是蓝梓豪的坚持。在部队的两年,他就连续获得“优秀标兵”称号。他说,部队的生活虽然短暂,却让自己养成了“绝不拖延”的习惯,也是因为村里的各项工作并没有“拖延”的空间,“要想发展得好,就需要一件接着一件干,根本无法停下来”。
如今,蓝梓豪有了更多“同行者”。2020年大垌村“两委”换届后,班子成员都换成了年轻人,他们都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了想法与期待。蓝梓豪干劲更足了。
2024年,蓝梓豪还参加了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腾讯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发起的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其中,年初实地考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的经历,让他印象尤为深刻。
成立“强村公司”,引入专业乡村经营人才,对整村进行品牌化经营……浙江不少村庄都探索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共富机制,让蓝梓豪“大开眼界”;各个村庄之间“抱团发展”、形成共富联合体的做法,让他对联动大垌村周边村庄共同打造特色产业有了进一步思考;与“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学员们面对面交流,也让他对于接下来合作社的经营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规划。
新的一年开启,蓝梓豪还在计划列表上不断增加着新事项:新鲜的红松茸保鲜期较短,需要修建冷库方便储存;与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将红松茸肽产品落地,进一步提高红松茸的附加值;动员更多农户参与到红松茸种植中,让村镇的产业发展更“红火”……
南方+记者 钱明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