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近日,由南沙建设中心负责组织建设的
南沙区公交站亭建设更新项目设计方案揭晓!
黄阁这六个公交站亭即将大更新!
据介绍,该方案重点考虑可行性与可持续性,结合南沙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使项目设计与城市文化相协调,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应用,加强后期运营规划,确保建设方案在功能、美观和可持续性上达到平衡。
“新建”“利旧”两手抓
63个公交站建设更新
南沙区公交站亭建设更新项目建设地点主要为南沙区中心城区蕉门片区,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公交站亭工程、现有公交站亭拆除利旧工程,同步实施人行道开挖及恢复等配套工程,共涉及63座公交站点。
“新建”&“利旧”
其中,在蕉门河片区公交站原址新建32个公交站点,包括大型公交站亭10座,中型公交站亭19座,小型公交站亭3座,涉及进港大道、双山大道、环市大道、凤凰大道、南府路、丰泽路等道路,建设内容包括顶棚、框架、隔板、坐凳、电子站牌等;
以“利旧”的方式,拆除现有公交站亭并转移至现状为站牌、缺少遮风挡雨及坐凳等休憩场所功能的共31个公交站点,站点涵盖南沙街道、东涌镇、黄阁镇、大岗镇。
新建公交站点示意图
新建公交站点示意图
新建公交站亭通过提高站亭设计感,修建加强型风雨棚、预报站屏、公交电子线路牌等设施,设置人体工学座椅,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候车之处。并视情况选配自助售卖、母婴室、智能温控等配套,多层次提升便民功能,科学合理设置提示牌、摄像头等设施保证场地平整有序及行人通行顺畅。
无论是新建还是可持续性“利旧”更新公交站亭,都将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等候场所,提高出行质量及来往车辆的通行效率。
以人为本,安全至上
安全舒适的公交站今年上线
公交站亭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市民,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其设计的核心。不仅要充分考虑市民出行需求,如设置足够的候车空间、提供座椅、遮阳棚等便民设施,同时也要便于获取公交信息,如实时公交到站时间、线路调整等信息。按照项目总体计划,63个便捷舒适的公交站今年全部建成投用。
便民&舒适
本项目新建公交站亭将设置适合岭南气候的候车椅,保证老年人和儿童坐姿舒适度,同时保证在岭南湿热环境中不积热不积水。
数字化公交站牌,为乘客提供公交线路的实时站点信息、车辆精确位置及车辆到达时间的同时,兼具交互功能,来往的乘客在通勤的片刻能够感受到可互动的艺术装置,让公交车站通过科技手段赋能人文关怀。
经实地调研与综合考量,“拆除利旧”工程拟迁移的31个站点将依客流量合理配置设施,或安置现有“利旧”站亭,或将非港湾式公交站改建为港湾式公交站,进一步拓展公交等候场所,并增加晴雨遮蔽功能,保障乘客候车、上车的安全。
看得见的“湾区之星,蕉林海韵”
南沙文化辨识度up!
公交站亭作为城市的重要节点和标志性建筑,其设计能够展现城市的特色和形象,融入南沙文化和艺术元素,使站台成为南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
项目立足“打造东方派、中国风、岭南韵、国际范的‘未来广州’”的理念,建设中心精心组织,与设计单位反复斟酌,充分考虑并将南沙区战略定位、文化特色等要素融入设计,以“三地携手”“蕉门意象”“海洋文化”为概念,在方案中增添智慧与温度。
湾区&南沙文化
新建公交站亭的设计以“湾区之星,蕉林海韵”为主题,采用对自然肌理进行诗意化转译的手法,搭建起工业构件与岭南生态文脉间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与战略枢纽,南沙肩负推动三地协同发展重任。公交站亭设计灵感源自聚星桥“三地联心联手”的美好寓意,以六边形母题和120°夹角打造阵列单元,呼应星辰汇聚意象,隐喻大湾区携手奋进精神;顶棚独特曲面形成星链纹理,营造如梦似幻的光影效果,成为见证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城市符号,彰显粤港澳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结合蕉门片区“蕉林湿地、向海而生”的地域特性,遮阳穿孔板模拟植物叶片肌理,单元化雨棚采用仿生曲面形式,巧妙模拟芭蕉叶自然舒展的有机形态,支撑柱体自然弯曲,生动呈现蕉茎的柔韧曲线。
精心优化的六边形拼接单元,形态似层层海浪,又像成群翔集的鸥鸟,构成富有韵律感的现代造型。
海浪韵律,海鸟意象
海浪韵律,海鸟意象
气候韧性
抬升檐口高度至3m,延伸雨棚深度至2.5m,不仅拓展遮雨范围,还形成宽阔候车空间。顶棚设计为单坡排水结构,可借雨水冲落顶棚上的积灰与落叶 。双层构造顶棚集成半透明屋面(上层)+渐变穿孔铝板(下层),可兼顾遮阳防晒与美观。
数字智造
设置温湿感应喷淋装置,可在气温>32℃时自动启动雾化降温,无叶风扇可优化出风,提升候车区舒适性。
站台通过模块化预制体系实现智慧化升级,标准化六边形构件在工厂完成预加工,施工现场凭借精密接口能快速组装,如同搭建积木般高效。每个模块预先留出设备安装卡槽,集成电子站牌等智能终端,柱体内部设有隐蔽线槽,为未来升级需求预留了充足的扩展空间。
此外,在蕉门地铁(区政府)站、蕉门河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人流密集的站点,将视造价及现场安装条件选装增设便民服务功能模块,涵盖母婴室、及售卖功能,充分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拆除利旧”提升城市建设可持续性
撑起便民“晴雨伞”
为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及公交站亭升级的广泛性,项目决定重新利用更新替换下来的31套公交站亭,安装至迁移站点。
安全&更新
经摸查,待迁移站点现状均为站牌,不具备遮阳、防雨、临时休憩、广告宣传的基本功能,不符合南沙新区市政基础设施要求。“拆除利旧”完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南沙新区市政基础设施,使城市出行人群更加便利。
31个拟迁移站点主要分三类情况:
21个现状为港湾式公交车站但无站亭。站台空间充足,可安置现有利旧站亭,仅需考虑现有人行道的破除与恢复,以及利旧站亭的安装;
3个现状为非港湾式公交车站,无足够空间拓展为港湾式车站。此类将直接更换站台,进行现有人行道的破除与恢复,以及利旧站亭的安装;
7个现状为非港湾式公交站,人行道、绿化、非机动车道等空间充足。为减少公交停靠对交通的影响,在更换站亭时将公交站改建为港湾式公交站,因涉及现状人行道、绿化、非机动车道改为车行道,部分站点涉及管线迁移,还包括人行道破除与恢复、车行道恢复等工作。
公交站承担着城市形象宣传的作用,作为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组成部分,在满足等待功能之余为乘客遮阳避雨,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和美感根基。
来源:黄阁新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