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放型经济遇上“新”势力,南沙如何推动产业跃升?

南沙商务 2025-04-22 11:54

珠江口浪涌,南沙潮头立。2025年,适逢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挂牌十周年。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正以面向世界的开放姿态,培育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能级跃迁升级。这片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战略热土,依托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三区叠加”战略优势,正以制度创新为笔,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卷,在湾区大地书写产业升级的“南沙样本”。从海洋经济到绿色转型,从产业集群到科技创新,南沙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破浪前行。

向海图强:蓝色经济激活绿色动能

近年来,南沙以做强“海港”为龙头,深入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以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为主导,以临港经济区为主要产业园区,为广州建设海洋强市按下“加速键”。2025年南沙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力争海洋生产总值达530亿元,涉海企业达4800家。其中,发展海洋牧场设备、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工装备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等,均被视作推动海洋经济做大做强的抓手。

临港装备制造业作为南沙战略性支柱产业,正通过尖端技术撬动产业变革。今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落地,大科学装置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随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不再是科学家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项目主管王通介绍,“梦想”号科考实验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国际领先,堪称海上移动的“国家实验室”,“其中九大功能实验室,面积超3000平方米,实验环境和测试精度全球领先,配备船载岩心传输储存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需求。”

此外,金融赋能与生态价值双向驱动,南沙搭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平台已显现出强大磁吸效应。截至2024年5月,累计征集绿色低碳项目157个,撬动投资规模突破1500亿元。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重点布局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性领域,以资本之力激活绿色经济新动能。值得关注的是,南沙凭借“金融+生态”双轮驱动优势,成为全国首个气候投融资双试点地区,其储备的580余个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正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在绿色金融领域,2023年11月,南沙举办全国首个以气候金融为主题的国际盛会——2023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此次大会汇聚来自政府部门、金融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国内外嘉宾500余人,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为全球气候投融资领域贡献智慧。南沙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生态”双牵头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正日益成为全球气候投融资的焦点。

“双碳”目标下,南沙正瞄准气候投融资这一前沿领域,积极布局绿色金融,为南沙的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与绿色转型提供强劲支撑。

聚链成势:产业集群铸就智造高地

在南沙港,3600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整齐列队,从南沙启程发往国外。这是2023年华南地区单品牌国产新能源汽车单次出口量最大的批次,也是南沙自贸试验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南沙口岸完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37.8%。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南沙以广汽丰田为龙头构建的完整汽车产业集群。围绕广汽丰田整车项目,南沙集聚了电装、广汽丰田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了“整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汽车零部件基地—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闭环。2022年,广汽丰田新能源车产能扩建项目二期投产,推动南沙汽车产能迈上百万台阶,如今汽车制造业已成为南沙首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十年磨一剑,南沙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在智能网联领域,南沙同样表现抢眼。小马智行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不仅在南沙成功开展商业化运营,更于202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Robotaxi第一股”。南沙还与横琴、前海、宝安签署《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合作框架协议》,率先构建大湾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路径。截至2024年底,自动驾驶企业已累计在南沙投入140台车辆开展道路测试和应用示范运营。

融资租赁领域,从2015年自贸区挂牌首单飞机租赁落地,到如今,南沙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产业集聚区,稳居全国飞机租赁产业第三极,与天津东疆、上海浦东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正“芯芯”向荣。走进南沙的半导体产业园,机器轰鸣声中,一张张硅片正在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成为高性能的碳化硅芯片。这里集聚了芯粤能、芯聚能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

2022年,广东“强芯工程”重大项目芯粤能仅用15个月便建成投产,创造了行业奇迹。按照规划,该项目将建设年产24万片6英寸和24万片8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为南沙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注入强劲动力。随着阿达半导体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户,“芯片一条街”初具雏形,初步实现国内较全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布局。

南沙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创新裂变:科创生态孕育未来引擎

当汽车产业在南沙港书写出口传奇时,科技创新的星火正在南沙科学城燎原。

走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校园,科创氛围扑面而来。红鸟硕士项目毕业生在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屡获佳绩,港科大(广州)首批毕业生中,有近六成选择继续深造,他们分别被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录取。“港科大(广州)红鸟班首批硕士生顺利毕业,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成功实践。”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说,港科大(广州)致力于成为国内科研和创新的高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这种生态的蓬勃生长,得益于南沙对科技创新的鼎力支持。

去年9月,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暨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设立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和累计签约规模达14亿元的合作直投基金,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南沙打造“湾区硅谷”迈入进行时。

据统计,截至2025年2月,港科大(广州)已涌现出超过100个不同阶段的师生创业项目,其中已注册公司的超70家。在42家注册在广州的公司中,有36家注册在南沙区,业务集中在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环境能源、生物医药、机器人、元宇宙等科技领域。

依托港科大(广州)的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逐步在港科大(广州)周边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释放庆盛枢纽区块的“磁吸效应”,越秀iPARK粤港智谷项目开园首年即引入超195家企业注册及入驻,入园企业年营收超120亿元,年税收超10亿元。

南沙的科创蓝图不止于此。去年12月,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场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大湾区国先中心、场景创新中心”)在南沙启动。

大湾区国先中心、场景创新中心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人民政府、南沙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创新项目,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广东率先落地。

大湾区国先中心、场景创新中心将围绕构建“1”个产业体系创新重大枢纽性平台核心定位,重点打造产业标准体系共建平台、技术能力和应用场景整合赋能中心、国际先进技术引育中心、先进技术多元化投资运营平台、高素质复合型产业人才孵化器“5”大创新功能。

在产业方面,两大平台将重点围绕深海资源商业化开发体系、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3大先导体系,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绿色低碳8大重点领域,引入行业龙头机构共同构建“技术”“场景”“服务”等功能架构,不断推动科技与产业的互促双强、边界拓展。

十年风雨兼程,南沙以新质生产力为笔,在湾区大地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从科技创新到产业集群,从海洋经济到绿色转型,南沙正以澎湃动能,为湾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沙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基,以产业升级为翼,让新质生产力在湾区潮头破浪前行,书写辉煌。

南方+记者 李心迪 

通讯员 刘超 罗瑞娴 南沙商务宣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