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族记】卢氏:以卢氏大宗祠为纽带,延续血脉宗亲情谊

广州白云发布 2025-04-08 09:41

历史上,神山(今白云区江高镇神山片区)一带河涌交错、水运发达,加上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吸引各个姓氏的族人在此聚居,繁衍生息,卢氏正是其一。700多年前,卢氏开基始祖在神山村(今江高镇雄丰村、中八村及五丰村一部分)落地开基,继而开枝散叶到各方,如今拥有族人约30万人。一直以来,各地的卢氏族人以卢氏大宗祠为纽带,传承尊祖敬老传统,延续血脉宗亲情谊。

渊源:先祖700多年前开基于神山

追溯远古,神农炎帝以水命姓为姜,其族裔传至西周初时,经历了60余世,后裔姜尚(姜太公)建立了齐国,其11世孙傒公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而受封卢邑,其子孙便以邑名为姓,傒公成为卢氏的开姓始祖。

傒公65世孙卢肇元是天禄公的第四子,由侍妾李氏所生,受到歧视,后被逐出家门。不及三年,祖母和母亲相继去世,卢肇元从此无依无靠,到处闯荡,被武功高强的人收为徒,传授武艺,武功大有长进,在南宋后期高中武状元,钦赐镇守汾州,因公受封太护王。卢肇元告老后,携家眷归广东南雄县牛田坊妻弟李富荣处暂住,后定居珠玑巷,成为卢氏在广东的开基祖之一。

雄丰村年近八旬村民、神山中学退休教师卢瑞华介绍,卢肇元有三子,长子是卢志和,次子是卢忠和,三子是卢惠和。其中,卢志和是神山卢氏的开基祖,生有渊(少九)、穆(明远)、镜(智亮)、睿(明达)四子。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南雄发生天灾地劫,父子几人避乱南迁。

卢氏光裕堂族谱序记载:“我祖穆公兄弟四人乃自大宋咸淳九年岁次癸酉春间,适值天灾地劫,民不聊生,兄弟几人避乱迁此。穆、睿先程,渊、镜在后,并同三十余姓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牛田坊珠玑巷由三月十六日起程至四月十五日始至冈州大良,后各分居觅食,迁至番禺神山村择地为家,耕种觅食。”

卢瑞华介绍,700余年来,卢氏族人在神山繁衍生息,其中以雄丰村、中八村最为集中,合计有约7000人,目前已传至35世。从神山迁出的卢氏族人遍布珠三角地区、广西以及海内外,有约30万人,其中以珠三角地区最为集中,在白云区龙归街柏塘村、同德街同德村上步、云城街萧岗村、人和镇岗尾村等都有卢氏族人。

波折:历经十余年艰辛重建大宗祠

“神州望族,山海明宗。”来到位于雄丰村与中八村交界处的卢氏大宗祠前,可以看到大门两侧的藏头对联,这副对联既蕴含着先祖开基神山之意,又述说了卢氏族人遍布四方之义。

卢氏大宗祠。

卢瑞华介绍,卢氏大宗祠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据称始建于元朝,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民国22年(1933年)重建,但受抗战影响,直至1948年才建成。之后,该祠堂曾作为粮仓、卫生站等,日益老旧。1989年,卢氏大宗祠理事会在全省发起了重修募捐倡议,经过一年的维修,该祠堂大致恢复原貌。2002年7月,卢氏大宗祠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该祠堂广场一侧,有刻着“八旗奉直东会馆”字样、落款为“光绪乙巳春三月”的石额,道出了卢氏大宗祠重建的历史。据悉,八旗奉直东会馆又称广东八旗会馆,是清朝奉直东的会馆,原址坐落在现广州八旗二马路广东省航运厅处。

刻着“八旗奉直东会馆”字样的石额。

拥有百年的石额,为何落在距离原址数十公里外的卢氏大宗祠前?原来,1933年,神山的卢姓宗亲成立了重修卢氏大宗祠筹委会,筹备宗祠重修事宜,当时建筑材料非常紧缺,时值广州市政府准备处理拍卖八旗奉直东会馆,卢氏族人得知消息,前去察看,发现适合重修宗祠材料之用,是上等之料,决心收购该馆。最终,卢氏族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收购该馆。

卢瑞华回忆说,根据老一辈人描述,此前,卢氏大宗祠的面积很小,族人收购八旗奉直东会馆后,拆卸会馆,打包材料,就用了一年多时间,然后用船将所有材料运到码头,运回当地。历经十余年的重修扩建,卢氏大宗祠在1948年竣工落成。

宗祠:联结跨越地域的血脉亲情

“重建后的卢氏大宗祠,雄伟壮观、威严且气势宏大。祠堂的重光典礼庆祝活动盛大举行,现在还保存有当年祠堂竣工后庆祝的照片。”卢瑞华说,祠堂重光是卢姓宗亲的一大盛事,牵动着各地卢氏宗亲的心,从卢氏大宗祠开枝散叶出去的各地卢氏祠堂,纷纷认捐从会馆收购来的、已成为卢氏大宗祠一部分的构件。

如今,从卢氏大宗祠内多种构件的捐建标记,仍可见这种跨越地域的血脉亲情:石门额阳刻楷书“卢氏大宗祠”,上款“民国二十二年重建”,下款“罗洞永思堂敬送”;前檐柱及虾公梁均刻有“民国二十二年重建”,落款分别是“顺德大晚绍堂敬送”“南海盐步宋兴祖敬送”;木制对联“神州望族,山海名宗”的上款写“祖祠重修志庆”,下款署“神山少九房卢永业敬赠,庚午年春卢苏书,花县罗洞卢大棠撰”。

挂在屏风上方的木匾“爱慕宁亲”尤为特别。据介绍,1936年,志和祖后裔孙女、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想以自己及儿子孙科的名义,书题“爱慕宁亲”大字及《序言》并制匾,准备在卢氏大宗祠重修落成时送赠。因时局多变,接着爆发抗日战争,卢氏大宗祠重修缓期,直至祠堂竣工,卢慕贞才顺利委托族人定做木匾送到神山,参加落成庆典。

“爱慕宁亲”木匾。

可惜的是,如今祠堂内的这块木匾是复制品,原匾为坤甸木所制,已在1958年遗失。现存的木匾是1989年重修时按照尺寸仿制的,匾上四字是当代书法家卢有光所书。木匾另附的《序言》中,表达了卢慕贞及其子的敬宗爱祖之情。

除了卢氏大宗祠外,白云区还有不少卢氏祠堂,如位于同德街同德村上步的卢氏宗祠,位于江高镇雄丰村的卢少九公祠、怀昌卢公祠等。

传承:尊祖敬老传统蔚然成风

卢氏大宗祠建成后,粤卢氏联宗会(以下简称“粤卢会”)当即筹备成立大会,1949年2月在广州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八村年过八旬、中八小学退休校长卢杞铭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粤卢会失去了作用,名存实亡。2017年4月,粤卢会第二次筹备大会在神山召开,省内近百宗亲商议成立粤卢会事宜,并选出了组织机构。

一直以来,各地卢氏族人的宗亲情谊也因卢氏大宗祠得以延续。卢瑞华介绍,如今的卢氏大宗祠已经成为卢氏族人寻根念祖、弘扬祖德、敬宗爱祖、继承先贤遗训的场所,族人之间的宗亲族谊也因此得到增进,近年来不少海内外的年轻族人也会到卢氏大宗祠寻根拜祖。

尊祖敬老是卢氏族人的传统,重阳节体现得尤为明显。每年农历九月初一到初九,都有近万人到神山,参加重阳敬老活动。其中,九月初一到初八,每天从神山以外回来拜祖的卢氏族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外姓族人,来自各地的卢氏,携带家眷,带上祭品,回来祭祖,吃上一顿“太公饭”,祈求好意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当天,则举办神山本地村民的敬老餐。

“每年重阳节活动都搞得很隆重,希望后代能够铭记尊祖敬老的传统,把这一族风流传下去。”卢瑞华说,近年来,卢氏大宗祠理事会仍在四处寻访,补充和重修《广州神山卢氏的志和祖族谱》。卢氏家家户户每每添丁,都要在族谱中留下一笔。

 历经岁月洗礼,卢氏大宗祠不仅承载着宗族记忆,还将族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一心,带领宗族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文、图 | 陈淑娴

编辑 | 吴秋兰 方欢欣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