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用地变身“溪岸果廊”,潮安溪美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者 董志豪 2025-04-28 17:11

暮春时节,漫步于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溪美村凤凰溪东侧,嘉宝果、枇杷、芒果等10余种果树依岸而立。嘉宝果新叶如翡翠叠翠,枇杷树嫩黄叶片点缀墨绿树冠,芒果树苗羽状复叶在阳光下泛着柔光,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溪美村作为广东省绿美示范带的重要节点,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近年来,立足生态底色,溪美村巧做土地文章,将原本的低效用地精心整治,致力打造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溪岸果廊”,既扮靓乡村颜值,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同时,以旅游为纽带,将自然风光、农业特色有机串联,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昔日低效林,未来“聚宝盆”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发的果廊,曾是效益低下的“沉睡资源”?

溪美村村委会副主任朱史文回忆,早年分田到户时,为追求分配公平,无论土壤肥力如何,一亩地都会被分割成小块,分散分配到各家各户。

这种分配方式使得村民各自经营,缺乏统一规划。村民们各自在分得的土地上随意栽种几棵树木,彼此互不相让,放任其自由生长。如此一来,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有效养护,这些林地仅能勉强起到基本的绿化作用,几乎没有任何收成价值。“当时,种下的橄榄树亩产不足800斤,而零散分布的竹林,经济效益更是微乎其微。”朱史文感叹道。

如何打破困局?近年来溪美村出台《溪美村土地整合工作方案》等文件,稳步推进碎片化土地整合,将土地收归集体管理。2024年底,溪美村拉开了整合凤凰溪东侧土地工作的帷幕。

然而,土地整合并非易事,关键在于平衡好各方利益。“村集体对村民提供的土地,按照每亩每年600元支付基本租金。”朱史文介绍。同时,村民原有的树木,也制定了差异化补偿方案:橄榄树每棵最高补偿1000元,龙眼树根据胸径大小补偿300至500元,竹林每亩补贴200元。考虑到村集体资金有限,补偿资金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今年先付50%,明年再付剩余50%。

为争取村民支持,溪美村双管齐下。一方面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集中宣讲整合政策;另一方面组织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面对面深入交流,耐心解释整合利弊,细致解答村民疑问。在了解到村庄未来发展规划和美好前景后,村民们逐渐消除顾虑,态度从抵触转变为积极参与。如今,溪美村初步整合出约76亩土地。

资源变资产,村民鼓腰包

今年2月起,在潮安区和归湖镇等多方力量支持下,溪美村在这片整合后的土地上划分出6大种植区域,种植嘉宝果、芒果、枇杷、黄皮、荔枝、油柑等果树3030株,初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溪岸果廊”新景观。

这些果树不仅美化了环境,未来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朱史文介绍,溪美村将进一步打造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绿美精品示范点。“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余万元,实施完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以上,带动用工200人次以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溪岸果廊”新景观的出现,只是溪美村发展生态农旅产业众多举措的其中一个。沿着凤凰溪漫步,两岸绿意倒映在澄澈溪水中。来自揭阳市的陈先生一家正在溪边拍照打卡:“这里景色美,溪水清、空气好,周末带家人来露营吃饭,孩子玩得不想走!”

原来,归湖镇溪美村此前已借助上级政府支持,积极发动企业、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谋筹社会资金近千万元。先后在凤凰溪溪美段建设1.2公里的亲水栈道,打造凤凰溪沿线两岸各约1公里的竹长廊以及18间竹屋,并以“小竹阁楼”为设计理念,对溪美桥进行加固美化提升,将其打造成别具特色的网红竹桥,形成农家乐布局整齐、竹山水相互映衬的特色景观。

“目前,全村已发展形成特色农家乐44家、露营营地若干家、民宿1家,年接待游客近150万人次。”朱史文介绍道。溪美村将16间竹屋以1.8万元每年为底价进行公开招投标,承包年限为10年,每年可为村经济联合社增收70多万元,每亩土地每年创值较之前提高约36倍。所收承包款按照“334”方案进行分配,即扣除每亩每年600元土地基本租金后,30%用于溪美村全体村民分红,30%作为全村管理发展基金,40%归原有土地经营者所得,有效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文/图:董志豪


编辑 余丹萍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