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460万技能人才!广州如何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技能型城市?

作者 洪钰敏;梁钜聪;梁文祥 2025-04-25 06:32

在全球产业变革加速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始终将人才战略置于城市发展的关键位置。近日,广州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广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政策设计,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动能。

当前,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广州提出“加快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目标,则要求人才结构与国际标准接轨。

截至2025年1月,广州技能人才总量达41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38%,但仍存在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评价机制灵活性不足等结构性矛盾。

对此,《实施意见》针对痛点难点靶向精准施策,提出“四大创新举措”——构建高技能人才多元培育格局、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机制、营造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破解痛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新政的统筹下,广州明确,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6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不少于18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40%,全力打造以产教评技能生态区为核心的具有广州辨识度的技能型城市,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技能人才根基。

技能大军如何“养”成?

在轰鸣的智能工厂里,数控机床的精密操作决定着产品的毫厘之差;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代码与算法编织着未来的无限可能——高技能人才,正是这场产业变革中最闪耀的“工匠之星”。

他们不仅是流水线上的技术骨干,更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创新先锋,用一双双巧手托举起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迁。

广州深谙此道:锻造一支技艺精湛、敢闯敢试的技能大军,是筑牢产业链韧性、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的关键落子。

而高技能人才培养则是第一步。近年来,广州以政企校协同、以赛促训等方式,构建技能人才多元培养格局,提升技能人才竞争力。

2023年12月,随着《广州市产教评技能生态区建设政策》的发布,一幅“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咬合的生态图景跃然眼前。

作为全国首个提出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区的城市,广州以四大生态区为经纬,编织出人才培养的“立体网络”。

在民营经济生态区,希音供应链的智能仓储系统成为职业院校的“活教材”,学生跟着企业导师在真实订单中锤炼电商运营绝活;在智能制造生态区,广汽研究院的工程师走进课堂,与技工学子共同调试工业机器人,让课本上的参数化作生产线上的精准动作。

去年9月,广州启动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红棉大师工作室遴选,让技能人才的充电学习像“点外卖”一样便捷。

当前,广州正打造20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家市级大师工作室,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56万人次,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4.6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位居全省首位。

竞技场上的火花同样照亮成才之路。

走进广州市第十届产业人员职业技能竞赛现场,仿佛置身于现代化产业的“武林大会”:新能源汽车维修工手持诊断仪,如同“汽车医生”破解故障密码;人工智能训练师在数据洪流中提炼算法模型,展开智慧的巅峰对决。

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技能狂欢,吸引了近2000家企业、超百万岗位练兵的盛况,连非遗广绣都登上竞技舞台——绣娘们飞针走线,将岭南文化的DNA编织进时尚高定。

这些赛事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成为产教融合的“转化器”。

广州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广州已建立起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技能大赛为龙头、省市技能竞赛为主体、行业企业及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全市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为发现和选拔大量优秀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政策春风吹拂下,广州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愈加坚定。

《实施意见》提出构建高技能人才多元培育格局,明确了以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为牵引,企业培养、院校培育、平台协同、产教评生态区建设五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格局。

具体内容还包括首次将“羊城工匠”纳入“广聚英才”高层次人才工程予以支持;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所得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构建覆盖全市的“羊城技能加油站”,打造15分钟技能培训服务圈;在全国率先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区“样板工程”建设,构建“1+4+N”产教评技能生态矩阵,创新建设智能制造生态区、民营经济生态区、院校聚集生态区、链主聚集生态区,建设高水平技能生态城市等。

当院校的课堂延伸至车间,当企业的难题转化为教案,当每项创新都能兑换成真金白银的回报,“工匠精神”便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广州产业血脉中的基因密码。

让技能人才评价的“尺子”进化为“引擎”

当一位车间工人用二十三年光阴从操作工蝶变为首席技师,当工业机器人调试的竞赛场上,来自生产一线的资深技师与职业院校的尖子生共同俯身校准机械臂的毫米级误差——这些场景正诠释着广州技能评价改革的深意:拆掉人才成长的“隐形天花板”,让每一滴汗水都能兑换成职业阶梯上的坚实台阶。

评价机制如同精密的“产业罗盘”,既为人才指明方向,更为城市校准高质量发展的坐标。在这片改革试验田里,制度创新的种子已破土成蕾。

广州的破局之道充满锐气。

走进广汽研究院的车间,数控机床旁贴着醒目的“新八级工”晋升图谱——从学徒工到首席技师的八级阶梯清晰可见,年薪梯度令人振奋。

这不仅是薪酬表上的数字跃升,更是价值认知的革命。

2024年,广州为11家企业“量身定制”评价方案,让48位特级技师和1位首席技师脱颖而出。他们中有人设计出70余款智能工装夹具,将生产效率提升40%,有人攻克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组装配的精度难题。

正如黄德智的感慨:“曾经觉得车间操作工是职业终点,如今首席技师的聘书让我明白,工匠的路可以走一辈子。”

更令人振奋的是,评价权正从政府“手中”转移到企业“心上”:希音供应链的服装质检员通过生态链自主评价获得高级工证书后,薪资即刻上涨20%;番禺职院的学生毕业时“双证在手”,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资格证书让起薪突破万元。

数据便是最好的见证。2024年全市新增的14.6万持证技能人才中,58.8%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诞生,这些“广州认证”的技术精英正成为智造工厂里的“定海神针”。

改革未有穷期,如今,新政的东风将为改革注入新动能。

根据《实施意见》,广州将全面铺开“新八级工”制度;围绕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支持具备专业技术人员自主评审权、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的大型企业开展互通评价工作,拓宽两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2024年5月11日,全省首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自主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在广州进行。

2024年5月11日,全省首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自主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在广州进行。

同时,广州将支持龙头企业认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互认互通“一式两证”覆盖范围,并进一步强化推进粤港澳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站建设,联合香港职业训练局、香港机电工程署开展“一试多证”评价模式创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技能人才评价技术及规范对接。

当评价机制从“尺子”进化为“引擎”,这座城市正在书写一个关于尊严与价值的时代叙事:在这里,技能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改变命运、定义未来的通行证。

让薪酬表上的数字跳动与技能价值同频

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体系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广州进一步将目光投向更深的层面——如何让千锤百炼的高技能人才不再只是生产线的“螺丝钉”,而是成为驱动创新的“核心引擎”?

答案在于打破传统用人观念的桎梏,以技能为导向重塑激励机制,并通过政策赋能与社会认同,为人才搭建起“用得好、留得住、有尊严”的成长生态。

从工厂车间到创新实验室,从薪酬体系到文化氛围,广州正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将技能人才的“潜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近年来,广州以企业主导,引导企业用技能定薪酬,建立“技能水平+绩效贡献”的薪酬体系。

在广州人社部门的推动下,广州公交集团建立以“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为核心的薪酬体系,技能等级越高,薪酬水平越高;广汽集团在“新八级工”制度下,将特级技师薪酬对标工程师水平,并设立“人才年金”……

这些案例折射出广州的用人哲学,让薪酬表上的数字跳动与技能价值同频,让职业尊严看得见、摸得着。

今年,《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机制。一方面强化技能价值导向,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岗位价值、技术创新、技能水平和绩效等级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支持有条件的理工类院校与技工院校联合开展“技师+工程师”人才培养,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政策鼓励企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人才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企业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并完善高技能人才交流使用机制。

在环境优化,提升技能人才社会认同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将持续营造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将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广州市人才绿卡申领范围,并探索为技能人才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和生活补贴。

同时,广州将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力度,支持和鼓励高技能人才积极申报国家及省市科学技术奖,提高各级各类表彰、荣誉评选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支持面向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让技能人才在薪酬单里看见尊严,在实验室中找到舞台,在政策中触摸未来,“工匠精神”便不再是口号,而是广州智造浪潮中最澎湃的浪花。

采写: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穗人社宣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梁文祥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