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位“年轻的老中医”,助力做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3-13 09:37

“阿伯,您把舌头伸出来。好,再伸长一点点……”在金平区广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老人家正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数字化中医四诊仪前进行舌诊。对于社区医生们来说,这台中医四诊仪正是一位“年轻的老中医”,在“他”的帮助下,中医的望闻问切实现数字化,社区里七千余位老人的健康管理实现了规范化。

社区医生正在操作中医四诊仪为居民辨识体质。 受访者供图

社区医生正在操作中医四诊仪为居民辨识体质。  受访者供图

广厦社区卫生中心是金平区中医医院的一体化医联体单位,也是汕头全市最早一批拥有数字化中医四诊仪的医疗机构。在社区日常预防保健、开展国家基本公卫体检、健康知识宣教等工作上,这位“年轻的老中医”硕果累累。

金平区中医医院副院长谢翊介绍,在传统中医就诊的场景下,中医师在为患者把脉时可能存在个体化差别,不同医师对脉象有着稍微不同的解读,在用药主张上也可能各有侧重。中医四诊仪则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人为差异与干扰。患者只需要按照检查流程,逐一在机器上采集脉象、舌象、面象,填写体质问卷,“他”就可以很快判断出患者的体质类型,提供了精准、科学的养生保健、疾病调理及治疗建议。经过中医医师的综合评估核实,就可以生成一份个性化的治疗或养生建议清单。

这台中医四诊仪最早在金平区中医医院的治未病科投入使用,服务于患者健康调养和疾病预防工作。但是,医护团队在与这台中医四诊仪的“磨合”中,发现了它能够辨识体质,提供健康建议。得益于一体化医联体单位的灵活机制,2023年,这台中医四诊仪到广厦社区卫生中心“轮岗”。

“广厦街道有着10699名老年人,其中有七成已纳入社区健康管理,每年我们开展国家基本公卫体检,都是不小的工作量!”广厦社区卫生中心吴晓鹏医师说,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中,包括为6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每年提供一次中医体质辨识服务,询问中医药健康管理问题,根据辨识结果给出个性化的中医药保健指导。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们大多存在多种慢性基础病,反应相对不够灵活,记性也不如年轻人,导致他们在接受体检时往往无法准确陈述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医生嘱咐的健康管理知识大多也抛之脑后,未能较好地落实好健康管理。

中医四诊仪的到来,让老年群体的体检效率和健康管理效果迎来了质的飞跃:望闻问切数字化,减少了老人家自我陈述时错漏信息带来的干扰,能准确地给出他们的体质情况;而这场在机器上“把脉”“采集面象”“采集舌象”的独特经历,也让老人家们印象更加深刻,对医生的健康管理建议记得更牢,也能在日常中更好地“管好”自己的健康。

吴晓鹏说,中医四诊议推进了基层社区医防融合的进程。这是因为,中医四诊仪除了给出体质辨识外,还可以识别居民的亚健康状况,社区医生可以结合体质辨识结果对亚健康进行干预,及时进行早期治疗,避免病情的进展恶化。

“中医四诊仪对社区居民开展检查的规范化数据,也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金平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医师周玉平说,他们还将中医四诊仪近年来形成的诊断结果构建起社区“大数据”,梳理出社区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在群众问诊时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宣教,给出预防建议,帮助他们预防疾病、管好慢病,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南方+记者 彭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吴夏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