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万人上岛!清远的“诗和远方” 体验具象化了

文明清远 2025-03-19 13:20

春光静好,微风不燥,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位于清远市清城区北江的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不时迎来游客的上岛,岛头立起的电子大屏上,“累计人数”“当日人数”“当月人数”三个数字也随之在不断变化,悄然记录着、见证着这座岛与人们、与城市的“故事”。

“每个上岛的人都是嵌进岛上的一道风景”。截至2025年2月9日,大屏显示,上岛人流突破100万人次。另据统计,从2023年6月至今,江心岛书院开展各类线下活动近300场,上岛教授、学者逾200人次,真正成为“城市名片 文化客厅”,成为对外讲好清远故事、岭南故事的窗口。

一人一处皆是风景 “我与江心岛的故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如今,现代诗人卞之琳笔下的美好感悟在江心岛书院有了具象化。

阅读、朗诵、茶席、弹唱、分享、听讲座、看展览、公益墟、书香节、诗歌节、学术沙龙、研学、驻岛作家、为岛写诗、轮值掌柜、志愿服务或者绕岛漫步……不同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依靠。

胡义星就是其中一个。2016年,胡义星大学毕业,从湖南来到清远工作。他是第一个报名做岛上志愿者的人。2017年,一默书房开启并发起了“共享杂志墙”行动,胡义星也成为了“砌墙”的其中一个人,直到今年,他依然持续为“共享杂志墙”捐赠杂志。“如果有一天有人跟我聊天说,在一默看到过我共享的杂志。那样,我会开心死的。”

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胡义星很高兴能通过岛上的公益活动认识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这些年,上岛的人越来越多,他也从参与者变成组织者,从第一位志愿者到江心岛书院默.客志愿服务队的队长。

2024年,江心岛书院成立了默.客志愿服务队,胡义星作为队长,和书院一同开启了对志愿者团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探索。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带来更多的活力,也正是胡义星对江心岛的期待。

胡义星并不是个例。据悉,2月17日至2月28日,在“清远岭南书院”“一默书房”公众号持续发布了“每个人都是嵌进岛上的一道风景”主题相关推文,包括打卡活动预告、上岛人的故事等。

同时,还发布“你心中的江心岛”意见征集活动,邀请市民留言讲述与江心岛的故事,对江心岛的期待,如何讲好江心岛与清远城市故事的建议等,倾听市民的需求。

群众游客纷纷留言打卡 “我与城市共成长”

2月24日,“江心岛迎来100万人次上岛”留言展在上岛引桥处开启,精选已有上岛的“导师”、书房读书的市民游客的手写留言,在入岛花桥、岛上长廊(“记忆长廊”)、“我有一个岛”装置上展览。展出期间,江心岛广场上的打卡装置也吸引不少上岛游客驻足。

喜欢用钢笔在岛上写生的陈惠民,在画完“我有一个岛”后,也拍了一张打卡照。

“第一次来一默是被求婚,现在再来已经是二胎妈妈。曾经在一默的求婚仪式还历历在目,现在已经有二默、三默……带着宝宝们和爱人一起再来打卡,神奇的缘分还在继续。”游客Y&Y留言道。

“这里我去过最好的岛,这里有美丽的大江,新鲜的花草,精致的房子和好玩的公园,我超爱这!”游客关子航留言道。

“我们也是曾经的过客,在为清远做装修,偶遇江心岛,一默书房,并爱上了这个岛的幽静,一默的人文,文明,雅俗共赏,热情地迎接来往的人。回湖南多年了,仍一直想着这个岛和一默书房。”

城市文明重要窗口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自广东首家岭南书院以来,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构建“书院+书房+书屋”建设体系,创新“政府+社会资源+公众参与”运营模式,致力于发挥文明实践、文脉传承、文化交流、新人培育的功能,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名片、文脉传承的重要高地、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

书院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耕清远,立足本土文化,迭代书院通识课,不断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有效链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优质资源,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书院注重学思结合,持续举办“学思坊”等品牌项目。如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山长冯达文,每月以沙龙的形式,跟市民进行互动交流,让书院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活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书院还注重链接本土文化力量,挖掘本土文化历史,呈现本土文化现象,以“社科大讲堂”的方式,让城市文脉不断传承。此外,书院还推出了线上线下等多种市民容易便捷参与的书香场景和产品,满足了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打造阅读新模式、新体验。

书院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的日子,江心岛书院邀请广大群众游客一起来并肩共创,相互链接,共话人文。

来源 | 清远市文明办

编辑 | 陈利文

校对 | 王伯房

责编 | 皮建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