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绵延五千多年,文明何其博大,非遗灿若星河。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它们就像镶嵌其中的明珠,串起一个民族的情感与认同,凝结着一方百姓的经验与智慧;它们也像一扇扇回望历史的窗口,从中可以透视文化的新生。从关注非遗,到热爱非遗,再到从事非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这正是传统文化魅力的有力印证。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期间,“非遗”一如既往地成为热词。
“非遗保护是持续创新的青春事业”,在“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说道,在电影《哪吒2》中有一段莲花盛开时用的配乐,正是来自贵州侗族大歌,千年的非遗之声为电影注入了灵魂。非遗的古朴与时尚,由此可窥一斑。
(二)
“见人见物见生活”,方可“留人留魂留乡愁”。
前年夏天,笔者曾经到访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宰荡侗寨,一个被称为“最会唱歌的古村”。从一名青年歌师口中了解到,侗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侗歌靠口口相传。尽管语言不通,但当笔者听到鼓楼里宛若天籁的歌声,看到围坐一堂的妇孺老少的投入,非遗的意义便在那一刻具象化——对生于兹长于兹的人来说,这就是最朴素的生活方式,是流淌在血液的文化基因,焉有不深爱之理?
守得住烟火,才等得来繁华。
从整体来看,非遗项目存在“冷热不均”“青黄不接”现象,部分项目宣传形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其美学价值、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亟须被重新发掘。让非遗“活”起来、时尚起来,还应在坚守本味之余打开思路,实现跨界融合。体验场景的“上新”,数字技术的加持,现代元素的融入,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依托在地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是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比如,“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非遗主题游营造沉浸式体验,激活乡村生态价值。非遗和乡村本是“同根生”,更待“比翼飞”。
(三)
和贵州一样,广东的非遗资源也十分丰富。
2020年10月,总书记在广东潮州视察时指出,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
从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探索认定传承群体,到启动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种子计划,再到打造“非遗少年学”“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行”三大品牌,近年来,广东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为非遗焕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非遗的本质,是传统的存续,是“人的接力”。前不久,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正式公布,58位来自广东的传承人入选。乐见更多“后继有人”“继有能人”,让非遗可感可触、生生不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