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风股份”)控股子公司南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的金属增材制造在核电高温腐蚀介质中长期服役可行性研究项目,标志着南风股份在核电领域3D打印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突破。
在市场开拓上,南风股份同样不断取得新进展。继2024年9月在造纸行业实现首单厂房通风整套设备出海后,南风股份又中标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风机设备,这是该公司首次承接海外核电项目,即将实现核电产品“走出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耐心资本”。佛山南海作为制造业大区,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无论是科技创新、制造出海,还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耐心资本”都是极为重要的力量。近年来,南海积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平台等作用,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022年4月,随着广东南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控集团”)正式成为控股股东,南风股份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两年多来,国有“耐心资本”精准浇灌南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故事,在南风股份持续涌现。
让企业发展重回快车道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突破4亿
所谓“耐心资本”,就是引导资本做“时间的朋友”,不受短期市场波动的干扰,陪伴硬科技、科学家与创业者“长跑”。一直以来,南海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发展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南海国资扛起了应有的担当与责任,做出了示范与表率。
2018年,南风股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从2019年开始,广东南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广东南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控集团”)作为地方国资公司,扛起服务发展大局的应有担当,以有力举措帮助企业纾困。通过二级市场频频增持南风股份的股票,在2020年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后,南控集团帮助南风股份走上正轨,促成南风股份顺利获得订单业务,使经营稳定持续向好;推动南风股份聚焦主业逐步剥离企业不盈利资产,持续优化资产结构。
近年来,南海加快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通过兼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4月1日,南风股份公告披露,南控集团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此后,南控集团围绕规范管理运作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等目标,继续对南风股份的业务板块和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致力推动南风股份长期、健康发展。
其中一个关键举措就是着眼于通风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和南风股份的实际,以及国资国企聚焦主责主业的号召,让南风股份更加聚焦核电、地铁、隧道以及大型工业民用建筑等领域的通风与空气处理业务,较好地优化了公司资产结构,有效增加公司现金流入,提升了南风股份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的整体运行质量和企业综合运营能力,在客户中的口碑也迅速提升。
2024年前三季度,南风股份实现营收4.21亿元,同比增长64.84%。图为南风股份位于佛山南海狮山的厂区总部。受访企业供图
2024年前三季度,南风股份实现营收4.21亿元,同比增长64.84%。图为南风股份位于佛山南海狮山的厂区总部。受访企业供图
一连串快速增长的数据,说明了南风股份在国资赋能下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22年,南风股份实现营收3.09亿元;到2023年,这一数据飙升至4.59亿元,同比增长超48%;2024年前三季度,南风股份实现营收4.21亿元,同比增长64.84%,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南控集团为南风股份制定的另一个战略是“出海”。在南企“出海”的新浪潮下,南控集团主要领导在2024年多次就南风股份出海的可行性和路径与南风股份管理层进行探讨论证,鼓励企业大胆借助国资背景优势,主动拥抱国资建筑企业和工业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024年9月,南风股份赢得印尼金光集团投资的全球顶尖造纸项目—IKK项目的生产线厂房通风设备订单,在造纸行业实现了首单厂房通风整体设备出海。在核电细分市场领域,近期南风股份中标了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风机设备项目,随着目前尺寸最大、风量最大、兼具抗震性的核级冷却塔风机出口到当地,南风股份即将实现核电产品首次出海。
接下来,南风股份将聚焦核电和大型工业民用建筑等领域,加快自主拓展越南、泰国、沙特等海外市场。通过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助力企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快车道。
让企业创新步伐不停歇
攻坚硬核科技挖掘新增长点
近年来,一批科技成果在南海加速转化落地,离不开南海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供强大支撑,包含了南海国资赋能企业创新的强大助力。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核科技,是南海国资积极投身产业科技创新的鲜明特点,南风股份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企业案例。
从0到1,代表着研发突破;从1到100,代表着成果转化。无论是从0到1,还是从1到100,在这条漫长而艰苦的创新之路上,南海国资始终给予南风股份充分的信任、大力的支持,以及耐心的等待,促成南风股份在各条业务线上持续取得产品技术创新突破,并对现有的产业链进行延伸和拓展。
比如在核电领域,安全级快速气动隔离阀具有隔离核辐射污染气体的作用,原来主要依赖进口。从2022年起,南风股份联合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对安全级气动快速隔离阀产品进行立项研发。经过两年持续攻坚,该科技成果在2024年8月通过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安全级气动快速隔离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如今,由南风股份参与联合研发的安全级气动快速隔离阀即将应用在阳江、台山、大亚湾等核电站,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大规模国产化替代市场应用,有望为南风股份带来新的增长点。
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产品技术创新是重型金属构件电熔精密成型技术产业化项目,主要采用增材制造工艺,缩短重型金属构建的生产周期,增强构件性能,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南风股份看准这一机遇,从2012年起已着手立项研究。
六年磨一剑,上述技术率先在核电领域取得突破并落地应用。2018年,南风股份研发团队选用电熔增材技术研发制造出金属3D打印制冷机端盖,在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安装并安全投运,一举解决了该系统制冷机端盖国外厂家设备改型、备件无法供货的难题,这也是3D打印技术在核电领域的国内首例工程实践示范应用。
南风股份持续探索3d打印技术。图为3d打印技术生产的燃烧室零部件。受访企业供图
南风股份持续探索3d打印技术。图为3d打印技术生产的燃烧室零部件。受访企业供图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南风股份在此之后放慢了重型金属3D打印技术的探索步伐。直到2022年,在南控集团的支持下,南风股份重整旗鼓,再次深入这条新兴技术赛道,并持续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在核电领域的3D打印技术,目前公司已融合多条技术路线,根据产品定位灵活选择,可采用重型金属3D打印技术生产四通等超大件,也可使用小型化打印机打印小型部件,同时,在材料配方二次开发,在工艺参数保持原创性。”南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迪说,这一系列创新探索,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隧道细分市场领域,同样在南控集团的支持下,南风股份持续推进地铁和隧道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的静电除尘设备研发,并在2024年初成功中标深圳春风隧道工程空气净化系统采购及安装(东行隧道)项目,标志着该公司的静电除尘空气净化业务实现重大突破。
在近期开通的北京地铁3号线,广州地铁首条地铁环线11号线,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13号线一期南段,贵阳轨道交通S1线一期等项目中,也都有南风股份通风设备的身影,包含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
让智改数转着眼向未来
建数字化工厂破题降本增效
尽管南风股份在核电、地铁、隧道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居国内前列,但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降本增效始终是一个长期课题。
在南控集团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自2024年以来,南风股份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高位谋划、大力推进,力求为公司赢得更长远的发展未来。
正是在此背景下,南风股份在2024年设立专门部门,聘请专职副总,系统规划数字化整体建设路径,聚焦“精益+研发+制造”,进行研发、制造、供应、运营各业务领域数字化建设,致力实现大型装配行业端到端全过程透明,为管理者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
风机行业属于“项目型制造”,具有定制化需求,也有部分可标准化的配件,相对于传统“大批量订单模式”,难度和复杂程度显著提升。有见及此,南风股份针对部分定制化需求,明确一个项目一个产品一套研发数据,并从“单个项目”这一维度出发,全方位管控研发设计、计划排程、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务、成本核算等业务。
在实施阶段,南风股份制定了稳健的分步推进计划。其中在2024年,企业数字化建设一期项目OTD(按时交付)流程与精益项目率先启动实施,前者拉通从订单生成到最终交付,构建规范化流程,后者则通过引入流水生产线,打造标杆车间。与此同时,南风股份在2024年同步推进目视化建设和ERP优化,进一步为后续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好基础。
南风股份已有9条流水生产线落地投用。受访企业供图
南风股份已有9条流水生产线落地投用。受访企业供图
经过近一年的高效部署,目前南风股份数字化建设一期项目已接近完成。如今走进南风股份的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多条流水生产线高效运转。这些生产线一改以往离散型生产作业模式,通过线体将各个工序紧密连成一体,既节约了空间,又大幅提升了效率。
“一期规划10条流水生产线,目前已有9条落地,剩下1条设计方案已完成。”南风股份副总经理何界拿民品风阀流水生产线举例说,采用传统生产方式一天最多生产70台,通过流水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110台;从整体来看,9条生产线带动整体效率提升超过30%,占地面积也从原来5个车间,缩减至3.5个车间。
据介绍,南风股份数字化建设二期项目将继续精益改善,包含引入视觉焊接机器人、打造全自动压铸件生产线、升级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通过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以达到减少人工干预、缩短生产周期、提升生产效率的目标;三期项目将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管理,实现精准决策、高效运营和业绩增长。
在国资国企的赋能作用下,南风股份由内而外不断激发出发展新活力,在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笃定前行。
撰文:林洛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