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两会·权威访谈|姚慧怡: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作者 何绮莹;施美;谢麦诗;龚名扬;孙沛川;郑家琪;王颖 2025-02-27 15:24

2月27日,东莞市人大代表、市财政局局长姚慧怡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时表示,2025年,东莞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促进财政收支规模稳中有增。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财政部门迎难而上、积极作为,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资金资源统筹,全力以赴实现财政运行平稳有序、保障有力,推动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9.38亿元,增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税收占比71.6%,收入质量连续多年排在全省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2.57亿元,其中民生领域投入占比超过七成,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813.06 亿元,增长3%,加上上级补助收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43.07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043.07亿元,增长4.6%,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

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2025年,全市财政部门将坚持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围绕增强发展动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全力推动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首先是围绕增强发展动力加强保障,全力支持以更加厚实的硬实力担负好经济大市挑大梁的重任。大力支持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在提振消费方面,抢抓“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机遇,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以更大力度支持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联动生产、销售环节市场主体共同让利,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市本级共安排17.47亿元。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安排300亿元(含债券资金),连同镇级投入,全市共安排超500亿元政府投资项目,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投资短板,增强发展后劲。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共安排49.14亿元,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其中:安排15亿元,支持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投资运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次是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强保障,合力推动高水平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姚慧怡表示,财政部门将大力支持镇街(园区)和村(社区)高质量发展,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支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坚持以头号力度保障“百千万工程”,全市共安排超过300亿元,用于支持“百千万工程”,对省典型村实施奖补,加大对镇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支持城乡安居保障住房建设运营,深入推进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巩固拓展市内帮扶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共安排10.83亿元,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维护、林业资源培育管理、永久基本农田经济补偿等。支持深化对口帮扶协作,共安排18.71亿元,用于支持新疆、西藏、贵州铜仁、韶关、揭阳等对口帮扶地区,连同镇街(园区)的7.5亿元,全市对口帮扶资金达26.21亿元。

围绕提升治理水平加强保障,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支持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建设安全韧性、绿色宜居、智慧赋能的现代化都市。支持全域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市级安排29.35亿元,连同镇街一共安排49.4亿元。其中市、镇街(园区)共安排20亿元,用于全市城镇污水处理服务。市、镇街(园区)共安排14亿元,用于公交运营服务补贴。支持持续深化平安东莞建设,共安排31.13亿元,支持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平安东莞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支持消防救援、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支持优化调整新一轮人才政策,共安排6.22亿元,助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在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加强保障方面,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支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增效,市本级安排124亿元,连同镇级投入,全市教育安排约244亿元。其中:安排26.49亿元,用于支持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加快建设健康东莞,共安排17.18亿元,用于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市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补助、开展应急救助及疾病预防控制,建设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等。支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共安排9.13亿元,用于支持促进充分就业创业、社会弱势群体补贴和救助、养老保障事业等等。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打好政策“组合拳”

2025年,全市财政部门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全面加强财政领域风险防控,努力实现全年预算目标。

首先是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坚持有保有压有调整,加强市级专项资金管理,推动涉企资金优化整合,强化政策系统集成,建立竞争性分配机制,把资金集中投向增长潜力大的行业、使用效益好的镇街。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探索在相关领域推动“补改投、投补结合、投贷联动”。

其次是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落实常态化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推动“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加强市级专项资金优化整合,切实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或开展政府采购,严格预算调剂管理,预算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新增支出,加强重大支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

同时,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预算对落实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积极盘活政府资源资产。抢抓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两新”政策加力扩围、专项债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及广东纳入“自审自发”试点等机遇,大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多渠道补充可用财力。

最后,要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将基层“三保”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确定“三保”范围标准,统筹经常性财力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需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压实相关职能部门对本领域“三保”政策落实的管理监督职责,坚决纠治财政支出政策违规提标扩围。开展财政基础管理工作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收支预算管理,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及时防范化解“三保”风险。

策划:靳延明 吴擒虎

文字:何绮莹 施美

出镜:谢麦诗

摄影:龚名扬

设计:孙沛川

协调:郑家琪 王颖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