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社科讲堂丨续写神符岩传奇

高要发布 2025-02-19 11:32

西江水流长。峡山高峻,峡水如腰,紫云萦绕,孕育着高要千年文明,凝结出一颗颗璀璨明珠,让我们走进《紫云社科讲堂》,品味高要文化精髓。

▲秀丽神符岩。王建明 画

肇庆的七星岩、鼎湖山以山水风光闻名于世。高要有一座山,却以神奇出名,曾经盛极一时,名气仅次于鼎湖山、七星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神符岩坐落于高要莲塘镇荔枝村北面,高约200米,从远处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据史料记载,自元初至清末,神符岩一直是高要的名胜古迹,洞内建有纯阳观,供奉吕洞宾像,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高要名胜“首曰鼎湖,次曰七星岩,又其次则神符岩之属。”清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神符玉峭”曾入选肇庆知府主办的官方“八景”。然而,到了民国期间,由于水源匮乏,位居高要名胜第三位的神符岩逐渐废弃。随着行政区域变迁,七星岩、鼎湖山已分属端州区、鼎湖区,神符岩仍为高要所属。

▲神符山仙境。严国明 摄

▲神符玉峭。黄小云 摄

神符岩的山体像飘扬的旗帜,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旗山。据说,此山因前面高耸而后坡隆起,折叠而下,下面呈三角形,与“神符”形状相似,故又称神符山。

 ▲神符岩洞口及摩崖石刻位置图。图源 端溪文史

▲犀牛望月。图源 高要发布

▲神符岩摩崖石刻。图源 高要区人民政府网站

沿石级走到半山腰稍平处,有一个岩洞口。右侧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似犀牛伏身回首,仰面朝天,被称为“犀牛望月”景观。相传,很久以前,这头犀牛经常在神符山附近糟蹋村民的庄稼,恰好吕洞宾云游至此,便作法用一块大石把犀牛压在神符山上,村民感念吕洞宾功德,便把他的像供奉在神符岩洞内。洞口右上方岩壁上有一方摩崖石刻,高1.2米,宽1.8米,镌刻七言诗一首:“五丁擘破石岩岩,拔起孤峰顿此间。长作莲塘中砥柱,远移蓬岛下尘寰。晓来云翁龙归洞,夜半仙游鹤满山。壁立东南为胜景,脚头高处愈跻攀。”落款:“至元壬辰岁上巳,爱山赵鼎题。”这首诗把神符岩胜景风光勾画得活龙活现、淋漓尽致。

赵鼎是宋室周王元俨的第十五世孙,原籍河南省汴梁县,元朝元统年间任高要肇庆路学政,年老辞官后落籍肇庆城西。78岁高龄的赵鼎在健游神符山过程中,被神奇、优美的自然景色深深触动,于是迁至莲塘居住,成为当地赵氏家族始祖。

▲神符岩洞内部及石钟乳。邓超敬 摄

岩洞口狭窄,躬身行进十多米,忽然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一个高大宽敞的洞厅,可容纳三、四百人,外面的光线仍可到达洞厅。岩壁上的石钟乳千姿百态,仍不断生成。岩顶有水渗滴,侧耳细听,水滴落地的叮咚声在幽静空灵的洞内异常清脆,只可惜水量太少,未能形成涓涓细流。

从洞厅往里走,山洞越来越黑,也越来越窄,前方黄泥堵塞不能继续前进。“这里的石笋、石钟乳、石柱更迷人,有‘仙人对酒’,有‘飞禽嬉戏’,更有趣的是,居然有一处酷似偌大的‘食物宝库’:石莲藕、石丝瓜、石西瓜、石水瓜、石香蕉……应有尽有;倒挂的‘牛大腿’、‘牛百叶’和‘猪上肉’也‘冷藏’在库中。”前人文字记载的里洞境象令人心驰神往,只可惜无法看到,也难以体会到洞内涓涓流水声与岩洞共鸣“如钟罄齐奏,仿如置身仙景”的奇妙感觉。期望深藏洞中的秘景日后能再次呈现。

▲作为景观的神符岩石头。邓超敬 摄

▲荔枝古村房屋地基用神符岩的石头砌筑。邓超敬 摄

离神符岩不远有一条保存较好的荔枝古村。漫步古村,无论是房屋的地基、墙体下部、巷道地面还是挡土墙,都可以看到一种特别的石头,红棕色的沙质岩石中藏着一块块小石头,形成类似混凝土的结构,这种岩石的学名为角砾岩。而神符岩的石头正是这种结构,想必是古人建设村庄时就地取材,大量使用了神符岩的石料。

▲神符岩下田野美丽蝶变。李剑鸿 摄

▲凤翔神山。黄仙毅 摄

2022年,莲塘镇依托神符岩及其周边田地,建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哈哈乐农耕文化园”。该文化园有田园种植科普和实践区、西江虾谷展示馆,以及凤翔神山(孔雀放飞观赏)、休闲观光、露营等项目。2023年入选肇庆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4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社科普及基地。

▲神符岩下万亩虾塘。陈彦成 摄

▲儿童乐园。吴世泉 摄

如今,神符岩风光再现,沿着登山步道拾级而上,山上林木郁郁葱葱,鸟儿欢唱;山下田园果蔬飘香,童声琅琅;山前虾塘万亩连绵,静如明镜。神秘神符岩焕发新姿态。

▲金光塔影醉莲塘。龙炼强 摄

▲龙腾莲塘。莫晓明 画

(作者:邓超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