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黄先生平时喜欢喝点酒,一个多月前的一个凌晨,他正喝着冰啤酒,突然就意识不清躺倒在沙发上。家属发现时已出现严重紫绀体征。紧急送医后,当地急诊团队接诊时患者已呈现心脏停搏、呼吸衰竭、瞳孔反射消失等极危状态。
在持续近20分钟的高质量心肺复苏后,成功重建循环系统功能。转至清远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时,患者虽恢复基础生命体征,却面临更为复杂的临床难题。
在该院ICU三区主任医师孟启勇的带领下,医护人员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
“该病例集心脏骤停后多器官功能障碍、重度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难治性呼吸衰竭于一体,救治难度呈指数级上升。”清远市人民医院ICU三区医师曾志杰说,医疗团队采用目标温度管理,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实施精准干预,同时运用肺复张策略改善顽固性低氧血症。在实施机械通气支持期间,医护团队突破性采用阶梯式容量管理方案,成功控制继发性肺水肿进展。
通过动态调整抗感染策略及脏器功能支持参数,黄先生在入院第5天实现自主呼吸重建。
“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时已恢复定向力与语言功能,这在重度缺氧性脑损伤病例中实属罕见。”曾志杰提到,此例成功救治有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心脏骤停后综合管理的黄金时间窗把握、脑保护策略的精准实施,以及重症肺炎的快速控制技术。
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现代危重症医学的强大救治能力,但预防心血管意外始终是健康管理的首要防线。孟启勇提醒,酒精会导致血管扩张、血压如过山车般骤降骤升,大幅增加心脏病、心梗风险;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具有剂量累积效应。因此,他建议,日常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规律作息。
撰文: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 彭可明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梁杰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