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发布,南澳县上榜。“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是指在双拥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模范城市(县),是城市(县)的一项荣誉。
南澳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地处粤东海防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闽粤咽喉,潮汕屏障”之称。
据悉,南澳全县总人口为7.55万人,岛上驻扎有陆、海、空三军和武警部队,为粤东地区驻军最密集、兵种最齐全的海岛县,有“兵岛”之称。现有各类优抚对象2223人,重点优抚对象325人。
近年来,南澳县蝉联三届“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本次为南澳第四次获此殊荣。在推动海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南澳做对了什么?
组织驱动:构建双拥工作领导机制
一直以来,南澳县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加强党对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了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南澳县坚持科学谋划,制订实施方案,提出“发展、创新、高质量”的奋斗目标,做到“五个纳入五个统一”。
同时,成立多个群众性拥军团队和“老大妈”拥军队,军民共建对子18对,创新非公企业与多个部队共建新模式。3个社会组织协会与驻军共建,成为工作新亮点。
文化浸润:打造全民国防教育矩阵
南澳县历来重视国防教育,常态化开展国防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加强普法学习。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新的《南澳县全民国防教育实施方案》,把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
二是发挥榜样力量。广泛开展“发展不忘国防、居安不忘忧患”主题学习会等活动,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国防书画、强军摄影展、国防知识灯谜活动等。
三是扩大宣传影响力。坚持常年在电视台开设专题栏目和播放双拥标语口号,在城乡公共场所设立9块永久性的大型户外双拥宣传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大型电子屏幕等平台,举办军民携手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系列活动等,扩大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是建强教育基地。投资200多万元,对县烈士陵园进行整修维护,对散葬烈士墓进行抢修和搬迁入园,对海防史博物馆、抗日纪念馆、烈士陵园展厅等进行升级改造,使这些“两基”阵地,史料更齐全,功能更完善。
政策托举:构建拥军优属保障新体系
南澳县全面落实优抚政策,提高抚恤标准,完善政策法规,使优抚对象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具体可总结为“经费保障+安置提质+服务升级”三大工程。
一是优先将优抚对象经费、医疗保障金列入财政预算,三年累计支付抚恤补助金620万元,发放各类优待金186.9万元。深化退伍安置改革,实现高质量安置,安置率达100%;共接收退役士兵80名,发放各类优待金204户共186.9万元;建立退役军人“培训+就业”闭环机制,举办5期培训解决6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问题。
二是积极开展“情暖优抚对象”系列活动,着力关爱“烈属、退役军人”和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医疗难、生活难和住房难等问题。
三是充分发挥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作用,构建“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建成全国示范型服务中心(站),建立领导挂钩、来访登记等制度,动态管理优抚对象。
四是积极发展壮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力量,引导志愿服务队与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相互赋能;实施“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积极发挥“兵支书”带动作用,目前全县有60%的村(居)配置“兵支书”“兵两委”。
五是深入推进拥军支前机制建设,筹建双拥渔船30多艘,建立一支35人的拥军支前工作队伍。
六是制定完善《拥军优属实施办法》等10个规范性文件,使双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军政同心协力,推进融合发展
近年来,南澳县构建“地方支持、部队反哺、机制创新”的融合发展模式。
地方层面,三年投入300余万元支持部队建设,改造供水管网、营区设施;开展“社会组织拥军行”和“双拥在基层”活动,慰问驻守在高山、小岛、边远连队和送戏到哨所到阵地等活动;打造双拥特色品牌,推出双拥一条街等内容,形成双拥文化满街亮、拥军驿站满街有的双拥新格局。
同时,倾力服务部队备战训练。积极支持部队备战打仗,积极配合部队执行联演联训、战备执勤、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协助做好场地征用、海域清理、安全警戒、营区建设等工作,实现双拥工作的平台效用向实战效能转化。
部队层面,驻岛官兵广泛参与地方建设,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三年多来,共组织官兵5000多人次,完成创建文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抗击疫情、抢险救灾、乡村振兴等任务。驻军先后有15个单位和11名官兵被各级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和个人。
南澳县人武部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协调驻军完成危难险重任务,充分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还组建了全省第一支女子民兵连。南澳县女子民兵连紧扣未来支援保障作战和驻地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海防巡逻、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重大任务,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南方+记者 陈斐仪
通讯员 陈纪中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