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潮州古城”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潮州古城”申遗首次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是这两个项目?未来将如何推进申遗工作?就此,南方+记者采访了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
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
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
要让“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形成国际共识
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9项,总数位居全球第二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总数40项,位居全球第四位。
世界遗产保护始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呼吁各国为保护这些遗产共同努力。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力承担起携手保护人类重要遗产的责任。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遗产必须是具有突出世界性价值的不可移动的物质遗产,即纪念物、建筑群、场所(包括遗址、文化景观等)。
“‘海上丝绸之路’和‘潮州古城’申遗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有利于地方去持续推动这两项工作。”曹劲表示,“申遗将会是很漫长的工作”。
早在2017年4月,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就确定广州为海丝申遗牵头城市。2018年4月,广州携手宁波、南京等城市成立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2024年,海外城市印度尼西亚井里汶郡加入,联盟城市增至35个。
近年来,结合各地考古新发现,广东多个城市也加入了该联盟。曹劲举例:“我们前两年在惠州做了白马窑发掘工作,惠州因此成为国家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员;通过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南海Ⅰ号’上的酱釉罐来自佛山,并确认了‘南海Ⅰ号’曾在广州进行过大批量的陶瓷贸易,这个发现同样让佛山成功加入联盟。”
她也直言,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的海洋贸易网络,申遗需要联合周边国家,让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在国际上形成共识。“我们中国人普遍都知道‘海丝’,但是我们要让它成为一个国际认同的概念,还需要做大量的努力。”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主任陈馨介绍,近年来,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指导下,广州对首批九处“海丝”申遗史迹点进行了分类和规划,完成了多个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此外,还成立了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智库,首批聘任“海丝”智库专家含国内外共107人,编辑出版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等一批“海丝”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海丝”遗产的社会认知度、传播力和影响力。
潮州是“活着的古城”,需做好价值阐释
曹劲分析,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更加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保护类型方面,遗产保护正在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转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比如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贯彻了活态保护的理念,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进行保护,而梯田的常态生产生活也仍在自然持续;202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同样也是“活态遗产”,它构建起了现代都市与历史空间巧妙融合的城市景观,既是百姓日常工作生活的场景,也是文旅休闲的去处。
“以往我们更多关注帝王将相相关的遗产,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民居、村落都纳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曹劲提到,在保护空间尺度上,国际社会也正在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保护向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在她看来,潮州古城本身条件很好,是一个“活着的古城”。“它不仅有原来的城市格局、街巷肌理,还有很多重要的古建筑,同时它还保存了潮州人非常独特的生活习俗,保留了烟火气,这是它跟全国其他一些古城相比最难得的地方。”
她坦言,潮州古城申遗还在初始阶段,需要做好价值研究和阐释,告诉世界潮州古城最独特的价值何在。“我们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共同研究申遗文本的书写,价值分析、阐释和申报主题会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我们也要像磨刀山遗址一样出台保护条例等法规性的文件,要做古城的保护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刚刚开始。”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王芳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