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中瑞两国艺术家联合推出的大型展览“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在广东科学中心正式开展,展期5个月。该展览通过互动装置、沉浸式投影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带领参观者回溯宇宙138亿年的变迁历程,探索宇宙的奥秘。
该展览源于瑞士EPFL艺术科学馆于2022年推出的“宇宙考古—时间和空间的探索”展,广东科学中心是其全球巡展计划的第二站。
展览现场,观众正在体验《时空弹性》展项。
展览现场,观众正在体验《时空弹性》展项。
现场,策展人之一、中国独立策展人龙星如介绍,在设计思路上,展览侧重将深奥的天体物理学数据转化为有趣的互动体验及可感知的视觉体验,以追随光的轨迹为线索,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从遥远的深空漫步至地球表面,回顾宇宙起源、大型天文装置、现代望远镜、太空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科学问题。
策展人之一、中国独立策展人龙星如(左)。
策展人之一、中国独立策展人龙星如(左)。
展厅里,贯穿这一思路的作品颇具特色。此次展览共展出20件作品,分别出自瑞士、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国7个国家的13位(组)艺术家,融合艺术性与科学性,侧重互动体验与视觉体验。
艺术装置《巡星雕塑》。
艺术装置《巡星雕塑》。
展厅入口处,一个悬挂在空中的“汽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个名叫《巡星雕塑》的艺术装置由艺术家帕斯卡尔·贝特克斯(Pascal Bettex)使用退役的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实验材料穿孔铝板创作形成。在动力装置的控制下,它能模拟独特的星体运动行为,启发观众思考宇宙的运行原理。
艺术装置《宇宙碰撞》。
艺术装置《宇宙碰撞》。
“400光年外的恒星”“老鹰星云”……现场,观众能与这些遥远的星空宇宙近距离“接触”。《宇宙碰撞》通过穹顶设计,将密集的宇宙星云呈现在观众头顶。观众操作移动设备,自主选择穹顶上的微型“气泡”,将一个气泡从外围拖到中心,“爆炸”成大幅图像,就能欣赏哈勃和韦布空间望远镜呈现的真实宇宙影像。
互动影像《动态宇宙》则以高达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应用数据库,对宇宙进行高仿真模拟,展现宇宙可无尽探索的神秘。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邀请了艺术家、天文学家以及天体物理学家等专业人士,对作品背后的科学原理、数据可视化原理和艺术概念进行讲解,并特别展示了清华大学天文系的MUST望远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参与的国际SKA望远镜等由中国团队发起或者参与的大型天文观测及基础建设项目,进一步普及中国在天文领域的贡献。
“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能够关注到天文话题,通过艺术的视角,把科学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与思考。”龙星如说。
据悉,“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展览将在广东科学中心二楼临展厅展出至今年5月。为了让公众更好地跟随展览探索宇宙奥秘,广东科学中心还将以展览为基础推出科普研学等活动。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雅楠 谢望海
拍摄:南方+记者 谢望海
通讯员:李早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